21天效应:帮助孩子建立受用一生的好习惯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通常把一个人新的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为21天效应。这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假如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父母千万不要小看了“习惯”,孩子一旦养成某种习惯,改起来会很难,好习惯是这样,坏习惯也是如此,孩子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俗话说:“三岁看大。”这就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所以,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要从孩子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着手,也就是那些往往被父母忽视的小事,比如不爱干净、不尊重人、办事拖拉、不认真、不上进,等等。
虽然,孩子也有很多好习惯,可是妈妈还是发现了孩子身上还有许多不良的习惯,特别是吃饭的时候,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孩子不仅有严重的偏食现象,而且吃饭时满桌满地都是饭粒,这让妈妈很不满意。刚开始的时候,妈妈在吃饭之前就提醒他要保持桌面干净,告诉孩子不要把垃圾放在桌面上,要放在餐盘空的地方,也警告孩子:“不能只吃自己喜欢的,要每一种菜都要尝尝,否则妈妈下次就专门做一些你不喜欢吃的菜。”可是,孩子还是改不过来,甚至会对妈妈说:“我不吃饭总可以吧。”饭桌上依然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妈妈对此很苦恼。
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被记者问及成功经验从何而来时,他说:“我的成功不是在哪所大学、实验室里得来的,而是从幼儿园里学来的。在幼儿园里,我认识了我的国家、民族,学会了怎样与人交流、相处,如何分享快乐,知道了饭前便后要洗手,玩完玩具要收好,对待别人要有礼貌、学会谦让、善于观察等。”由此可见好习惯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们一生都有决定性的意义。家长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做孩子好习惯的引导者。
1.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需要父母与孩子的努力。而那些不良习惯的改正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纠正孩子不良的习惯,不如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当然,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逐步养成。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有一定的持续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外,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时,还需要具有连贯性,比如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会比较宠爱孩子,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父母对孩子要求则比较严格些,这时候,就需要稳定地坚持一种教育方式。
2.帮助孩子纠正不良习惯
虽然父母十分注意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但孩子还是免不了会有一些坏习惯。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帮助孩子纠正不良的习惯。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必须讲究方法,纠正孩子不良的习惯也是同样的道理。父母要以鼓励提醒为主,切忌打骂斥责,要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在孩子改掉不良习惯的同时,也要把好的习惯渗透到孩子心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3.父母的表率作用很重要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如果父母本身就没有好习惯,如不爱干净、花钱大手大脚、喜欢说脏话、做事不认真,这时候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间长了,耳濡目染,就会形成父母身上的不良习惯。所以,想要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就必须做出表率,那些有着不良习惯的父母也需要努力纠正,不断地完善自己,这既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自己成功人生的需要。
心理启示
不少教育专家指出:“好习惯带来孩子的好命运。”一个人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他养成了一个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一个好习惯,孩子将会受益终身,童年则是培养孩子习惯的最佳时期。
上一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下一篇:“套用你的话,看你还能怎么狡辩”|同构意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