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往往有许多附加条件
生活中,人们总是说爱是无私的。但事实上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其实是有条件的,有了太多的前提,如孩子要乖乖听话妈妈才会爱你,孩子成绩要很优秀妈妈才会感到骄傲,孩子要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才能去公园玩,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虽然,总的来说,父母是爱孩子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爱添加了许多附加条件。
从前有一个小公主,因为她平时跟父母、哥哥没有什么话说,所以她就拼命练习猜谜语,因为只有猜对了谜语,父母和哥哥才会跟自己一起,爱自己。
后来,小公主慢慢修炼成为猜谜语的高手,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可以猜出她的谜语,对于那些猜不出谜语的人,她就会给对方画大花脸,给对方羞辱和惩罚。后来,她碰到了聪明的一休师傅,一休出了一道题:“什么东西有时候很硬,有时候很软,虽然很小,但是可以装得下整个世界。”小公主猜不出,却渴望得到答案,一休说:“对于自己没有感悟的人,告诉你答案也没有用。”
为了得到答案,小公主跟随一休师傅一起回庙里,朝夕相处,从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和温情。她悟出了答案——心。她也知道了,只要自己心中有爱,心中有别人,就会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这时候她只想回到父母身边。
跟故事中的小公主一样,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那她就会拼命证明自己,因为只有成为父母心目中的样子,才会赢得父母的爱。当然,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不过爱的方式有所不同。那些附加了太多条件的爱,是父母希望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控制孩子的行为表现,以达到自己心中对孩子期望的要求目标。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基于这样一些原因:
首先,父母自身可能就是在这样奖惩刺激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所受到的传统教育是:父母生养了你,你就应该听父母的;不管你是否愿意,父母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在他们成为父母后,对孩子更多的是想要去控制,从而树立自己的权威和存在感。
其次,大部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都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父母不知道还能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
最后,大多数父母在养育孩子上总会更多关注其行为结果,因为用奖惩的方法去控制孩子的行为,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成果,这样的做法简单、直接,父母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服从。
小贴士
1.孩子不是顺从的乖娃娃
养育孩子,并不是要把孩子训练成听话的乖娃娃。每一个孩子的行为都是由其内在感觉、想法、需求决定的。附带条件的爱具体表现在,孩子表现优秀,就给予表扬;孩子表现比较差,就施加以惩罚。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把孩子培养成顺从、听话的性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会变得不接纳自己、缺乏自信、缺少内在独立思考能力。
2.多看孩子的身心
父母应该多看孩子的全面身心,而不仅仅看到孩子的行为。毕竟每个孩子的个性有差异,对于每件事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也不同,所以父母的养育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的。父母应全面看待孩子的身心,把目光放长远,真正地接纳孩子,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物质手段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
3.无条件地爱孩子
父母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养育成长中,用心觉察、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条件地爱他,与孩子一同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让孩子到任何时候,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相信自己,从容解决。
4.少提要求
父母有条件的爱,只会让孩子感觉这是在交换。因为他们只有完全符合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父母的爱,父母才会表现出爱。那么,这时候父母爱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要求。
5.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其实,每个孩子内心都是十分依恋父母的爱的,他们对失去爱感到恐惧。甚至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孩子们会努力地迎合父母的要求,以便换取父母的爱。如果孩子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中成长,通常会缺乏安全感,他们在以后的情感中会显得更加冷漠。
6.注重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爱本质是无条件的,大部分父母都会说我们当然是无条件爱孩子的。不过真正重要的是孩子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样子,他们是否不管做对、做错或做得不够好都感受到了父母不变的关爱。所以,父母在爱孩子时,应该更多注重孩子的切实感受。
上一篇:焦点效应:让他成为“焦点”
下一篇:特里法则:善于自省是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