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某电台的“情感热线”中,一名中年男子讲述了他屡遭失意的“不幸”:18年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某政府机关工作,6年时间,他卖力地搞调研、写报告,虽然成绩卓著,但比他年纪小、能力差的都得到了提升,而他却“原地踏步”。某领导对他说:“你弄刀笔还行,但不是当官的料。”他感到不平和愤怒,于是跳槽到了某独资企业调研部工作,并很得一位韩国主管的欣赏。这位主管回国之前答应他,将力荐他接任主管职位。但万万没料到,那位韩国主管转天在一次车祸中丧生,公司换了一位美籍华人当主管。而他在新主管眼中再也找不到对他的赏识,得到的只是“发号施令和吹毛求疵的训斥”。他又一次带着不平离开了公司,来到了一家出版社当编辑。一年年过去,尽管他埋头工作,但一个个离他很近的升迁机会最终都没能光顾于他。他说:如今自己混到这步田地,再也不愿意见人,每每想到这些,就“痛心疾首,肝肠欲碎”,并问:“我是不是一个很失败的人?”
《今晚报》据此发表了《失意的中年男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几天之内就收到百余个电话和几十封来信,一些“同病”者纷纷倾诉自己事业上“不得志”的烦恼。
据有关专家分析,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像这位中年人一样由于事业无成而引发来自社会、家庭和自身的种种压力造成心理失衡的人日渐增多(尤其是在中年男人)。这些“失意者”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心理调整,将对个人身心健康及其家庭生活造成极大影响。那么,失意者如何走出心理误区、甩掉烦恼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
一、换把尺子量“成功”
失意者之所以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人,往往是因为自己拿错了“尺子”。不少人往往把升官发财当作成功的标志,一旦没得到理想的升迁或挣的钱比自己的“平辈”少,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的人。其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事业的成功与否并不是用金钱和官位可以衡量的。如果把高官厚禄当作人生的目标和事业发达的标尺,那么终生都会伴随着烦恼。因为科员想升科长,当了科长又想当处长;而处长还想当局长,当了局长还想继续提升。挣钱也是如此。而每每不能如愿时就会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悲观失望。反之,如果跳出世俗的标准,而用人生的价值来量自己,就会发现自己也是一个成功者,从而获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与快乐。
周涛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戈壁滩上的一个治沙所工作,由于他未能调回到大城市,大学时的恋人和他断绝了关系。他的同学有的当了“官”,有的赚了钱,有的出了国,而他拥有的却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和两间简陋的小屋。但他一心扑在治沙上,并在当地找了对象,在治沙所安了家。20年来,他带领所里的人员和自己的家人种了一片片的固沙树,现已让沙漠倒退了几十公里。当记者问他有没有失意的苦恼时,他乐呵呵地说:“虽然这里工作艰苦,待遇也不高,可我生活得挺充实、挺带劲儿,因为在这里我发挥了特长,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看着自己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片片绿洲,我每天感受到的都是成功的喜悦。”
二、立足平凡少攀比
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攀比心理,任何阶层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称赞。但失意者要甩掉烦恼,就应立足现实,少一些攀比。因为越是攀比,就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就会陷入苦恼的深渊不能自拔。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社会资源有限,只能让少部分人得到地位和利益;高官厚禄令人向往,但也是少数人才拥有,而多数人还是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但伟大往往寓于平凡之中。想开了这个理儿,就不会再埋怨上天对自己不公平,有时还能从失意中生出几分“得意”。
年过四十的田老师当了近二十年的小学老师,才只是个年级组组长。按他的话说,和他的同学相比,他是个工作最累、挣钱最少、职位最低的“下层”人物。而他教出来的学生中有不少都成了大小“头头”。更让他感到“不好意思”的是,其中一名学生还成了他的顶头上司(副校长)。同事们笑他“乾坤倒转,挨了学生的管”。但他却不这样看,他风趣地对他的家人和朋友们说:“上帝把我们派下来各有各的使命。有坐船的,就得有开船的;有当大树的,就得有当小草的。我的任务就是当个好园丁。如今我的‘桃李’满天下,我的学生们有那么多都成了社会的‘栋梁’,过年时这些带‘长’字的还都来给我拜年,这是最值得我骄傲的了。小草为啥非得和大树比高低呢,只要活得平凡而不平庸,小草不也是一道很不错的风景吗!”他不攀不比,精心耕耘着脚下的那片土地,活得很开心。
三、抛开“名利”论得失
在别人看来,曹中是个命运不佳的人。他师范学校毕业后因成分不好没当上老师,被分到一个农场里管劳动,后来因工作需要又让他当了拖拉机手。没过几年,又被调到校办工厂修电机,去年工厂解散,他又下岗了。尽管他经历了那么多的不如意,可他却是个乐天派。他说:“人这一生,有失就有得,这些年我失去了很多,可也得到了很多。我没能如愿当上教师,可我却学会了开车和修电机的技术,现在我下了岗,这点儿技术还真派上了用场,我开了个修理部,收入比上班还多;我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可我也少了竞争的付出。我无官一身轻,腾出工夫来把女儿培养成了大学生。这样一想,我觉得上帝还是公平的,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得与失其实是很难度量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当你以为失去时,说不定正在得到;当你以为得到时,也许正在失去。只要你抛开名利的诱惑,在斗室里吃着粗茶淡饭,也能享受到皇帝都少有的悠闲自得的快乐。
四、列出优点自赏识
心理学家罗伯特·安东尼劝导失意者的处方是:自我欣赏。他有一段话值得一读:你要将自己的每一条优点都列出来,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它,经常看,最好背下来,通过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优点,你就会在心理上树立起信心:你是一个有价值、有能力、与众不同的人。没能如愿升局长的老魏就是用此法进行心理调整“解心宽”的。
去年,老商业局长退休以后,大家都和他开玩笑,嚷嚷着要他请客,说局长的位子肯定是他的。他嘴头上否认,但心里也是这样想。因为无论从资历还是能力上他在局里都是出类拔萃的。可出乎意料,不久上级却从其它单位调来一名年轻人当了局长,他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整天愁眉不展。后来他看到了罗伯特·安东尼的那句话,就开始“清点”自己的优点:第一,我工作认真,这些年多次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第二,我团结同志人缘好,虽没当上局长,但大伙有了这个呼声,就说明大家对我的认可;第三,我有英语口语翻译能力,企业家们出国都邀请我跟着;第四,我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算不上名家,可也常有人上门求字;第五,在家里我是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爸爸……他在列优点中看到了自己的光泽,于是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由烦恼多多变得快乐多多。
五、转移目标找快乐
一位机关干部在上大学时,常在校报上发点儿小文,因而赢得了当时“校花”的爱情。毕业后,他一心想写出点儿名堂,思忖着自己成不了专业的作家,至少也能成为一个业余的。但他播种的是希望,收获的却是失望和苦涩。几年来,他精力费了不少,成果却几近于无。开始他还能接到退稿信,后来所写的稿子均“泥牛入海无消息”,他的作家梦彻底破灭了,为此心灰意冷。相比之下,在一家公司当经理的妻子,收入日渐丰厚。当妻子数落他“无能”、“江郎才尽”时,他无地自容,竟给编辑写信说,如果再不发表他的作品,他就自杀。这位编辑给他回了信,讲了自己的坎坷经历。并告诉他:人生应该确定一个弹性目标,当不了将军,可以当个好士兵;当不了作家,可以当个出色的职员,不必一条道走到黑。这位编辑的话使他从失意中解脱出来,他致力于自己办公室的工作,没过多久,就成了县里有名的“笔杆子”、“材料匠”,很受领导的器重。他妻子也不得不拜倒在他的“笔”下。他高兴地给那位编辑回信说:如今他的“比较烦”已变成了“很乐观”了。
如果经过主观努力无法改变客观环境,那就应使自己适应客观环境。人在失意时,应明智地克制一些欲望,转移目标来谋求另一种满足。成功需要奋斗,但奋斗了不一定成功。泰戈尔说过:“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只要努力去做,何必太在乎结果?
六、失望之后种希望
忘掉昨天的失败,播种明天的希望,也是甩掉烦恼的一种方法。生活不相信眼泪,也不理睬抱怨。真正的强者总是在一百次的失败之后,进行一百零一次的努力。
我曾采访过这样一位企业家:他19岁在去参加高考的路上出了车祸,未能入考场;第二年高考又落榜;22岁做服装生意失败;23岁竞选村长失败;24岁种优种西瓜遇天灾赔了本;25岁成了村造纸厂厂长;26岁工厂亏损几十万,妻子去世;27岁精神崩溃;30岁开始收破烂;40岁成了拥有上百万资产的“破烂王”。他说:“我的人生信条是屡败屡战,因为在我的眼里总是失望前面等着希望。”
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大凡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杰出人物,都品尝过受挫和失意的痛苦。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乃至屡战屡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谈败色变,忌讳的是消极沉沦。正如一位名人所说:只要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的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使你倒下。
总之,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造成失意,都没有必要像那位“失意的中年男人”那样“痛心疾首,肝肠欲碎”。既然命运没让自己坐落在最佳位置,就意味着必须以最佳状态来适应这个位置。国王有国王的烦恼,乞丐有乞丐的快乐,人生本来苦已多,何必自己酿苦涩?
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取决于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因此,“失意者”不必钻牛角尖、不必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否则,到头来真正失败的还是自己。
(孙玉茹)
上一篇:《失意时振作自己的十个方法》青少年快乐成长智慧文章
下一篇:《如何巧语化解社交中的尴尬》青少年快乐成长智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