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人际交往的内涵总是搞不清楚,比如,他们从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能力、作为等诸多方面的差别,推导出人际交往中也有主次、轻重甚至尊卑的不同。这些人一般都很是自以为是,自我感觉极好,在与人接触时有意识无意识地总压人一头,处处搞自我中心论,让人家围着自己转。更有甚者“唯我独尊”,大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之道。这种交际心理和行为与人们所面临的人际交往的时代特征大相径庭,是非常有害的。
当今人际交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平等就是其一。每个交往主体在交往中的地位、权利以及责任都是平等的,各自都有高度的独立性、自主性,谁也没有超越对方的特权。人们建立、维持和发展某种或中止某种人际关系,完全是自己的事,用不着看谁的脸色行事,更无需请示谁由他决定。
平时人们对社会名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名人确实不同于普通人,其“名”或来自对社会的贡献,或来自不同凡响的技能,众人对其“名”一般都没有异议,但往往对一些名人同人交往很有议论,微词颇多。其中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名人认识上的错位,误把自己在某一领域的“名”搬放到交际领域之中,以为自己当然就是交往中的“名人”,自己哪一种交际行为都好。不是有个大有名气的女电影演员为自己大声斥逐要采访她的记者作心安理得的辩解吗!更重要的是,这些名人太看重自己了,不愿把自己放在与人平等的位置上,不肯保持平常心。其实;在生活中并不是任何人都愿意买名人的账。前面刚提到的那个女演员一次同人握手时,很不礼貌地“捏”了对方一下,让人大为扫兴,被“捏”者随后就跟外人讲,认定这个写过自传的女演员并没有脱开俗气。
对平头百姓来说,同样存在着交往平等的问题。比如,与人相处所形成的天地共属于每个交往者,各自应拥有大致相当的“份额”,而有的人却偏偏要“一统天下”,强占应属他人的“半壁江山”,他自然让人无法接受。有位同事跟我讲,在他的交际群中有一个无论医术、医德都很不错的医生,且多次尽心尽力地为他看过病,他出于感谢和尊重曾几次登门拜访。但那个医生表现欲过于旺盛,喜欢独占说坛,滔滔不绝,容不得外人插嘴。同事讲,每次两人在一起都是他在讲,我在听,他讲的工作中的事也没有粉饰夸张,都是事实,我也由衷地对他产生敬意,但又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我的失落和倦怠。认为我被冷落为一个单纯的听众,只有收听和应声的份儿。由于这种悬差,两人虽然也有来往,但两颗心终究未能贴近,未能成为交心的朋友。还比如,相互交往所获得的利益或所面临的利益,本是交往各方共有的财富,各方都有所有权,可有的人总是从自己角度出发,斤斤计较,不肯吃一点亏,好处便宜统统是自己的。这种失衡的“利益分配”本质上是对交往对象利益的侵害,必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厌恶。一次上级工会组织各基层工会干部外出旅游,一个女士就事事只想着自己的好恶,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坐汽车她一溜小跑抢占一个前面临窗的座位;就餐时她抢着扒最好的菜;唱卡拉OK时,把着话筒不放手;到了一个景点,先占最佳拍摄位置,照个没完。其结果没等到旅游结束,她已成为人人不愿理睬、厌而远之的“独立分子”了。
上司与下属虽然首先是有明确意义的上下级的工作关系,但其中仍然渗透着与人交往的属性,存在着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司同下属只是职位上的区别,这并不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有什么高人一等的地位,握有什么随心所欲的特权,也就是说上司和下属在人际关系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要是上司高高在上,不把下属当回事的话,那下属照样会“犯上作乱”。大连某工厂的厂长刚刚承包时,比较注意上下级关系的处理,比较尊重职工的意见,因而取得职工的信任和支持,承包第一年就超额完成承包指标,他也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但从此他开始忘乎所以,自以为是,认为工厂全靠他一人,别人都无所谓,大搞个人绝对权威,使得上下级对立情绪严重,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一个500人的工厂竟有800多人次上访,50多名科室干部、工段长联名上书,最后上级主管部门不得不免去他的厂长职务。
平等待人不仅是不同交往群体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时又存在于交往活动的各个层面上或环节中。人们时常看到有的交往行为就因缺少平等这一环节而前功尽弃。例如,热心帮助、无偿援救,却没有好的结果,被帮助者、被援助者并不“领情”。难道是他们无情无义吗?事情常常不是那样,究其原因是他们感受到不平等,认为自己付出了超值的代价。一位中国留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华盛顿一家餐厅打工。厨房监督是个美国人,他也很大方,经常把厨房里的一些剩余食物给那位留学生吃。不过,他爱在留学生工作时用居高临下的口气唠叨:你太幸运了,我们的政府批准你来这里读书,现在我又给了你一份工作和许多食物,使你连饭钱都省下了……有一次厨房监督又这样唠叨开了,正在洗碗的留学生突然直起身,手指监督说:再说下去,我就要一拳打破你的鼻子!那个美国人一愣,说:你敢打我们美国人?他听到的回答是:凡是有自尊心的人,都有胆量打你!心理学指出:自尊心理是一种由自我所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期望得到他人或社会尊重的情感。人一旦投入交往,无不关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故而有人讲,自尊比生命更重要。上述例子中的美国人自以为他是拯救别人的施主,漠视了对方的自尊心,人家忍无可忍地要打他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幼儿园老师和儿童说话时,都会蹲下来使双方的眼睛处于相同的高度,以求得孩子在心理上形成平等的感觉,缓冲孩子的紧张感,便于双方沟通情感,增进了解,结成友谊。成功的交际者都是像幼儿园老师一样平等地待人处事,给人以轻松和温馨。与前面提到的那位女演员同样大有名气的电影演员潘虹就有良好的人缘,广大影迷对她很信任,很有好感,影视圈的人对她口碑也是极佳。为啥?用潘虹自己的话说:人与人之间,人格是平等的,尊重是互相的。一位人际关系心理学家指出:人际关系的大多数情况都符合“对自己怀有好感,自己也对其怀有好感;而对自己不怀好感,自己也难表示好意”这一规律。人们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你支持我、我支持你,你为我服务、我为你服务的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
(钱森华)
上一篇:《小心中了聪明的埋伏》青少年快乐成长智慧文章
下一篇:《当你面对拒绝的时候》青少年快乐成长智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