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东汉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古文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便是出自《论语·述而》,原文写道: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孔子治学严谨,道德文章皆出天下人一头,这使得他的弟子们既敬佩又自豪,庆幸有这么一位最好的老师。可是,老师的学问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总不能是娘肚子里面带来的吧?老师一定也有老师,而且肯定是位德高望重的名家祖师。
几个人讨论一番,实在找不出个头绪,于是只好来向孔子请教。而孔子在问明来意之后,只是不在意地说:“我的老师啊,那可多了,怕是我自己也数不清呢。”
弟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忙问孔子:“老师,既然很多,何不为我们指明一二呢?”
孔子说:“比如说吧,只要有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就一定有人可做我的老师。人啊,不一定要十全十美,但总有某一方面是突出的,只要人家某一点比我强,我就甘愿向人家学习。”
弟子们这才明白了老师的老师是谁,而且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最可靠的求知手段。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上一篇:一种宽容的微笑
下一篇:三军可夺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