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饥寒中写作的希顿
许多二流的文学家更是以九牛不回的毅力,一寸一寸地耕耘,生命不息,写作不已。《美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一书的作者约翰·希顿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希顿出生于威尔特郡金斯敦的一个穷苦人家。他父亲破产了,受这一打击的他疯了。希顿也由于父亲的不幸开始了不同寻常的生活。他几乎没有受什么学校教育,经常是有家难归,衣食无着,终日四处游荡。
他染上了许多坏习惯,幸运的是他没有被这些恶习毁掉。为了讨一口饭吃,他不得不在他叔叔开的一个小饭馆里干活,他把酒装进瓶子里,把瓶塞好,然后把瓶子装到箱子里。这一件活他一连干了5年。由于他的身体日渐衰弱,人也变得有气无力,他叔叔把他赶出了店门。
他又开始四处流浪。望着这莫名其妙的天和地,看着这世上莫名其妙的人,他想起那疯了的父亲,眼泪扑簌簌地掉了下来。他除了这五年服务换来的两畿尼(英国货币单位:1畿尼等于21个先令)之外,别无他物。漫漫的人生之路是多么凄苦,多么荒唐,他拖着瘦弱的身躯在寒风中踽踽独行。
在此后的7年中,他饱尝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看惯了阴起阳落,也经历了难以言说的酸甜苦辣。他曾在自传中自言自语道:“我花了18便士租了一间又阴暗又潮湿的房子,在寒冷的冬天,我生不起火,只好孤身一人躲在被子里,除了偶尔听听窗外的凄风苦雨之声外,我只能在书本中寻寻觅觅。”
后来他徒步来到了巴思,被雇为酿酒工。不久他又回到了首都伦敦,这时他已不名一文,连鞋和衬衫都没有。还好,他有幸在一家叫伦敦餐馆的地方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得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待在地窖室里工作。为了讨一口饭吃,他得庆幸自己找到这份“美差”,但长期禁闭在地窖里不见天日,加上繁重的工作,他的身体垮了下来,他只得丢下这个能苟且谋生的饭碗。
不久他又从事代理人的工作,每周赚15先令的薪水。在此之前,他曾利用许多业余时间练字,他的书法很漂亮,这是他这一次成为代理人的资本。在工作之余,他把闲暇时间都用来逛书店,他买不起书,他只能一段一段地读、记。长年累月,他积累了深厚的文学知识。
后来他换到了另外一个办公室,在这里,他每周可获20先令的“丰厚报酬”——这只是对他而言。他仍然埋头学习、研究,在28岁那年,他写了一本《比泽奇遇》,得以发表。从那时起一直到死,在这漫漫55年中,希顿一直从事辛勤的文学创作。他发表的著作有87本之多,最重要的著作是《英格兰大教堂古迹》,该著作共计十四卷,这确是一部光彩夺目的辉煌之作,也是约翰·希顿勤劳辛酸一生的纪念碑,在这块碑上写有两个字:勤奋。
人们总是看到了成功作家头上的光环,总是以为作家本人就像他的主人公一样浪漫潇洒。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作家在成名之前都有过惨淡的经历。他们总是处于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之下。只有能够在这些痛苦的炼狱中坚持下来的人,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上一篇:喜欢抱怨的员工
下一篇:坚信自己夺冠的贝基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