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材工业化利用的开创
大家都知道树木成材时间长,竹子成材时间短,前者少则一二十年,多则三四十年,而后者三四年即可砍伐使用。竹子一次造林成功,可以长期收获,竹子砍了,笋子又变毛竹。因此,如果广泛利用竹材,既可节约木材资源,又有利于生态环境。这真是件大好事啊!
首先想到这一点,并开创竹材工业化利用的,是一位从农村孩子成长起来的,以后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张济生。
艰苦好学、奋发向上的张济生,不仅从小养成吃大苦、耐大劳的坚毅性格,而且他善于动脑筋,具有可贵的创新意识。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遇到问题,张济生不愿墨守成规,总要搞出点新鲜玩意儿,想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点子。
在学校木工厂劳动时,经常要磨钻头,这是一种费时费力比较辛苦的手工劳动,平时同学们都是这样用手工磨惯的,而张济生却萌生了要发明新工具的念头。
张济生开动脑筋,找有关参考资料,画各种图样,不断试验,反复实践,终于在大学三年级他21岁那年发明了一套自动化磨钻头的工具,这一次成功,大大增强了他发明创造的信心。
1960年,张济生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他一边教学,一边搞科研,一边奋发读书。他注意到我国人口众多,而木材资源有限,如何设法节约木材和用别的材料取代木材,大有文章可做。
张济生经常深入林区,他亲眼看到中国的森林资源由于种种原因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木材产量减少,难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之所需。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
还在而立之年,张济生便设想竹材工业化利用的问题。张济生设想,把半圆形竹筒加压展平后,再经过刨削、干燥、胶合等工序制成大幅面的工程结构材料。
但是,要实现这一构思,先得把毛竹剖成半圆形的竹筒,然后展开压平。但在压平过程中,毛竹会不规则地断裂,因此,如何解决断裂问题,是最大的难关。
为了搞试验,张济生曾数度去皖南毛竹产区,每次去都因过度劳累导致肺病复发而不断吐血。有一次,张济生因肺部大出血,生命垂危,被紧急送到医院进行抢救,病稍好些他又忘我地投入工作。
由于张济生的不断坚持与努力,他终于发现:在一定的高温下使毛竹软化,可使毛竹在压平时不致断裂。张济生呕心沥血,搜断枯肠,最后想到用石蜡试一试,因石蜡加温可达160℃以上。
张济生用特制的容器,一次次地试验,测量温度,计算时间,观察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产生最佳效果。由于试验建立在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多次的经验总结基础上,他终于获得圆满成功。第一块“高温软化——展平”而成的竹板诞生了,这项发明是竹材生产史上的里程碑。
为了解决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张济生进一步研制成功用高温炉气体加热空气,并用热风帘与未加热空气隔离的连续式高温软化炉来生产高温的办法,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他成功地开发了竹材胶合板、高强覆膜竹材胶合模板、竹材碎料板、竹杉复合地板等多种系列产品。
张济生终于成为了国内外竹材工业化利用的创始人,他先后获得八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和林业部多次奖励及“中国发明专利金奖”,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7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前,中国木材产量不足5000万立方米,竹材产量约800万立方米,如果能将全部竹材进行工业化利用以替代木材,无论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还是对生态平衡的作用都是很大的。由此可见张济生院士这一发明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上一篇:磨炼意志的小袋鼠
下一篇:群猴嬉戏引出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