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被人起绰号欺负怎么办
“我们班里的同学都喜欢给他人起绰号,私底下交流的时候也用绰号代替同学的名字。我从小学到现在他们总是给我取一些诸如‘小猪’‘包公’‘公公’‘马猴’等很难听的绰号,每次同学们这样叫我,我的心里总是很不舒服,您说我该怎么办?”一个叫月月的女生在给自己老师的信中说道。
我们的孩子到了学校后,就要与同学相处,他们很关心自己在同学和朋友心中的印象,而绰号给人的感觉是贬义的,其实不尽然,以下是该女生的老师给她的回信:
月月同学:
你好!我能了解你的心情,目前在中小学和大学生中就像你所说的“同学都喜欢给他人起绰号,私底下交流的时候也用绰号代替同学的名字”,他们不仅给同学起绰号,而且还给老师起绰号,我想作为学生的你肯定是再清楚不过的了。这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学生毕竟是在玩耍中的孩子,他们有口无心,给同学乃至老师起绰号觉得说着好玩,所以也就把那些有趣的绰号叫得响亮了起来。我觉得“小猪”可能是说你比较可爱,“包公”可能是你脸上长了“青春痘”等,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凡事要往好处想,同学给你起的这些绰号,也可能是受了某部影视剧中的某个人物的影响等,不要把它往坏处想,这样你的心情也就会开朗起来。很多人一辈子都被人用绰号代替,什么“老档”“狗崽子”“红太阳”“大萝卜”“大洋马”等,老师就是这样,我曾经也和你一样郁闷,也曾经和同学、和自己赌气,直到成年后才悟出了同学的“有口无心、说着好玩以及有趣”的心理,所以也就想开了。
如果在你的心里放不下起绰号这件事,实在介意的话,那么你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请你们别这样叫我了,我觉得很受伤害。”如果他们不理睬,那你可以自己调整心态,他们叫绰号的时候不予应答,自己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好了。不过不搭理他们的方法不可取,因为人是相互依存的,这样做很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孤立之中。其实我觉得还是用“走自己的路,让他们去说吧!”的心态最佳!
从这个老师的回信中,青春期的孩子应该明白,绰号是别人喊的,但怎么做是自己的事情。把心放宽一些,大度一点,说不定还能获得更亲近一些的友谊,这就需要你改变受侮辱的心态,把它看作是同学喜欢你的表现。
孩子的“日常诉苦”项目中,通常少不了这一项——被同学起绰号。
他满是愤怒和委屈地跟你抱怨,说班上的某几个孩子给他起了一个难听的绰号,你除了安慰以外却不知所措。
为什么起绰号这件事如此普遍,它在孩子们的社交中是个什么角色呢?
无论哪个年代,“起绰号”这件事在学生时期都很盛行,有的人甚至有五六个绰号。
通常大致归为两类,一种是没有恶意的,比如因为学习好被叫“学霸”;另一种则比较令人不喜了,特别是以别人的生理特点来起的绰号,便带有很强的歧视意味。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孩子到了语言敏感期,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加之想象力丰富,就可能依据同伴的一些特点取一些相应的绰号。比如在一个球队里,大家互相的外号就是彼此的球衣号,这是伙伴之间的一种代称,也是充满团队感的娱乐方式。只要言语中并没有不尊重的词汇,孩子们之间玩耍得也很开心,那么这种方式的起绰号就是完全正常、不需要干预的行为。
另一方面,则可能来源于渴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内在需要。这个阶段的孩子,再没有什么比叫别人的绰号更能引起注意的了。当他发觉这种方式能够轻易引起别人注意时,他就乐此不疲,别人越是生气愤怒,他就越是会这么做。尽管这个行为非常幼稚,但深层原因还是因为内在需求没有被重视和满足。
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孩子被起外号一定不是因为他自己的问题,而是因为孩子们正处于寻求关注、宣示能力感的阶段。
而这一点,与其堵不如疏,需要正确的引导。我们可以教孩子的是应对之道:在那样的情况下,你可以选择默不作声,可以选择和同学理论,可以选择也给他们起外号,可以选择找老师帮忙,也可以选择置之不理“难得糊涂”,还可以选择把他们的话当成空气……
重要的是启发他、引导他,让孩子知道:他有能力去思考、有权利去选择,而不是只能被动反应。
上一篇: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下一篇:对谣言最大的蔑视是不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