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养成仪式习惯要掌握的六个核心要点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想要长期坚持一件事,或改掉一个坏习惯,凭借意志力是不太可行的。毕竟,精力账户的储备有限,每一次的自控都要花费思考成本,造成能量消耗。那些我们长久以来在做的事情,大都是依靠仪式习惯坚持下来的。因为习惯可以让大脑形成依赖,帮助我们创造属于自己的稳定框架,将逻辑等其他一切排除在外,留出精力与再生时间。
为了避免被有限的个人意愿和自律性束缚手脚,我们要养成有效的精力管理仪式习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依靠多种因素,我们在此简单地介绍一些核心要点:
·核心要点1:先行后思
一直以来,为了秉承严谨的态度,人们在做事时都力求“三思而后行”。然而,哲学家怀特海却尖锐地提出:“我们不该培养先思后行的习惯,反过来才是正确的。当人们不假思索便能做出的行为越来越多,文明才得以进化。”
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要做一项重要决策,三思后行是很有必要的,以降低冲动或大意导致的失误;如果是要养成一项仪式习惯,先行后思是可取的方法。
在尚未形成习惯之前,在做一件事情时,大脑往往需要反复思考,消耗意志精力后,才能做成一件事。如果省去这个过程直接去做,最终将其变成一种自发模式,就不必调动意志力去完成它了。所以,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把一件事情做到“不用思考纠结就能去做”,是养成仪式习惯的重要前提。
·核心要点2:塑造身份
意识到“做”比“想”更重要以后,很多人就开始为自己制订习惯养成计划了。然而,在做计划的时候,有些人高估了自己的行动力,忽视了精力曲线,陷入了另一个误区。比如,有一位程序员朋友,每天有12个小时要忙于工作,下班后还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写作2小时的计划,这根本不是养成习惯,而是在自我施虐。
习惯养成的计划,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因为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每一天的精力、每一次执行计划的状态都是一样的。就拿“每天跑5公里”为例,理想的状态就是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要雷打不动地完成,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第一天就失败了,因为体能不够;跑了10天,腿受不了了,等等。
正确的计划应该是:第一周每天跑3公里,第二周每天跑4公里,第三周每天跑5公里,让自己体会到“在进步”的感觉,减少畏难情绪,身体也能承受。就算有一天没能完成既定计划,但只要你去跑了,就值得肯定。因为在习惯养成之初,塑造身份的转变,比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要达到的目标上,更加重要。
塑造身份是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中提出的概念,他写道:“真正的行为上的改变是身份的改变。你可能会出于某种动机而培养一种习惯,但让你长期保持这种习惯的唯一原因是它已经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换句话说,当你开始把自己看成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人时,你就会让自己更容易采取行动养成新的习惯。
以戒烟这件事为例,当有人把一根烟递给你时,你不要说:“谢谢,我正在戒烟。”你要告诉对方:“谢谢,我不抽烟。”这就是塑造身份的转变,你是一个不吸烟的人,那你自然就不会去做吸引的行为。
·核心要点3:精准规划
如果只是告诉自己“我要养成跑步的习惯,成为一个注重健康的人”“我要每周末留出2个小时,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而没有将实践和行为精准化、具体化,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功的可能性。不少论据充足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
·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撰写一篇圣诞前夜的规划报告,并在48小时内提交。第一组参与者被要求,明确他们准备写作的时间和地点;第二组参与者则不做任何要求。结果,第一组参与者中有75%的人都按时提交报告,第二组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按时提交。
·研究人员要求女性受试者在一个月内定期自查乳腺情况,两组受试者都对这项活动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决心。第一组受试者被要求提交她们为自查安排的时间和地点,第二组受试者没有接到这样的要求。结果,第一组受试者几乎100%地完成了这项任务,第二组受试者却只有53%的人完成了任务。
·研究人员对两组处于脱瘾期的吸毒者进行实验,在脱瘾期间,吸毒者需要调动全部的意志力来抵抗毒品的诱惑,因此额外的事情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究者要求第一组人员在下午5点钟之前,递交一份个人简历,几乎没有人做到;第二组人员也接收到了同样的任务,唯一的差别在于需要他们写明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制作简历,结果有80%的人都完成了这项任务。
这些研究都说明了一个事实:不够精准和具体化的计划,需要调动我们有限且易逝的自控能力储备。如果确定了时间、地点和具体行为,即:我将在(时间)和(地点)做(某事),就不必在完成上想得太多。
·核心要点4:小而持续
很多人想养成运动的习惯,或想要成为早起达人,并从一开始就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每天锻炼1小时,或每天提前2小时起床。结果呢?把自己折腾得够呛,精力明显不足,过不了几天,整个计划就以失败告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省力法则强调:“当人们在两个相似的选择之间作决定时,会很自然地倾向需要最少精力、努力或有最小阻力的选择。”我们的大脑倾向储存能量,而所有的行动都需要消耗。一个习惯需要调动的能量越少,就越容易实现;需要调动的能量越多,就越难以维持。所以,要养成积极的仪式习惯,采取细小的、一致的、持续的行动十分关键。我们唯有保存精力,让大脑支持自己,才能建立促进这些习惯的系统。
精力锦囊
设立反馈可以让我们不再过分关注结果,转而去享受追求结果的过程,当某一行为与愉悦建立条件反射后,这个行为就更容易延续下去。
另外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要希冀着同时养成多个仪式习惯,一次性设定太多的改变,远远超出个人意愿与自律的有限能力,很容易就会退回原形。这不仅会打破原来的计划,还会给自己带来负面情绪。习惯是慢慢养成的,欲速则不达,每次把精力放在一个重大的改变上,每一步都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核心要点5:习惯追踪
保持一致性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习惯追踪!
习惯追踪,就是追踪自己习惯的行为,为自己付出的努力提供视觉证据。《掌控习惯》的作者詹姆斯·克利尔曾经说过:“视觉提示是我们行为的最大催化剂。出于这个理由,你所看到的细微变化会导致你行为上的重大转变。”
现在有不少的手机App都有类似的功能,我最常用的一款健康生活的App,里面有饮食记录(热量)、运动课程,可以将自己的身高体重、围度、减脂或塑形目标记录,每天记录饮食,可以直观地看到热量摄入;每周固定时间记录体重,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生成变化曲线,以及你完成计划的进度,一目了然。我用这款App已有两年的时间,它也的确帮我养成了记录饮食的习惯,让我知道自己每天的摄入量有没有超标,营养是否均衡,以及每日的运动消耗,有趣又有用。
·核心要点6:设立反馈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要设立反馈机制,当自己完成了30天、60天、100天的阶段性里程时,不妨送自己一件喜欢的礼物,如健身服、短途旅行、精美的日记本等。
我们都知道,量变决定质变。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想做一件事,恰恰是因为没有看到任何积极的改变。然而,没有看到进展,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发生,就如詹姆斯·克利尔所说:“我们很少意识到的是,突破时刻的出现,通常是此前一系列行动的结果,这些行动积聚了引发重大变革所需的潜能。”
坚持是持久变化的关键,但长期行动需要时间。正因为此,我们才要积极地关注进展,让自己为某个目标投入的频次、时间可视化,并在完成阶段性的小目标后,及时给予反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让我们在进步中获取积极的精力,继续前进。与此同时,也让我们不再过分关注结果,转而去享受追求结果的过程,当某一行为与愉悦建立条件反射后,这个行为就更容易延续下去。
养成仪式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持续走,从小目标开始,伴随着愉悦感与成就感前进,最终使其成为一种自发的行动,来抵消主观意愿与自制力的局限,从而帮助我们节省精力,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做更多有价值的事。
上一篇:保持自己的节奏,痛快地体验这场人生
下一篇: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