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hè)。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cháng)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jì)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ní)。
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jiāng)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jì)向牛头充炭直。
【题解】此诗是作者《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描写一个烧木炭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对朝廷官吏肆意掠夺劳动人民果实的罪行予以有力鞭笞。此诗不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
【注释】1.伐薪:砍柴。2.鬓:脸旁边靠近耳朵的头发。3.苍苍:苍白,灰白色。4.冰辙:冰冻的道路。5.黄衣使者白衫儿: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儿”字的繁体字为“兒”,古时通“齯(ní)”字,指老年人脱旧齿后又生新齿。所以此诗里的这个“儿”字可读为ní。6.口称敕: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
【串译】有位卖炭的老头,在终南山砍柴烧炭。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数九寒天可怜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但是担忧炭的价钱便宜,还是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两位骑马的人轻快地赶来,他们是谁?是穿黄衣服的太监和穿白衣服的差役。他们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着牛车就往北面去。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却也没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算是当做炭的价钱。
【赏读提示】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十分穷苦的生活。“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他没有妻子儿女,孤苦伶仃地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可想而知。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可是就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愿望他也难以实现。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也愿能多卖一点炭钱。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到长安市上卖炭。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近了,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可是作者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而是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然后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对付呢!“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可是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卖炭翁》直接干涉了下层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对皇宫官府的无理敲诈盘剥做了最辛辣的揭斥。
诵读应做两个层次的隔断,其一,自开句至“市南门外泥中歇”,单独写卖炭老翁天寒地冻中卖炭营生的辛苦,写这些只是铺垫,接下来的才是此诗的矛盾冲突的焦点,也是高潮所在。重点应放在后面,用语态表现之。
【断句顿挫参考】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上一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下一篇:《白居易·忆江南》原文、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