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田笔耕赋真诗
——拜读《砚耕塘诗稿》有感
◎茹阳
展开《砚耕塘诗稿》,拜读到白先生的诗歌,我心如泉涌,意似风飘。我是工科出身,文学功底尚浅,恐怕无法完全地领悟这部诗集所浸透着的传统文化精髓,无法充分地体味这些华章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之美,但愈是如此,我愈感到它的弥足珍贵,不能不将心中的感言一吐为快!
感言一,诗如其人,诗言其志。“诗性即人性。”正如作者自序中所引《毛诗序》中的古话,“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打动人心的好诗总是源于诗人真实的人格品性:人是真男子,诗才成真气骨;人有真性情,诗才具真魅力。作者及其诗文给我最大的冲击力就是这样的“真”。他是真男子,所以他的许多诗作意象宏大,格调雄奇,声韵铿锵,卓然风骨自现。“安身须正义,立命要勤勉。感恩能躬行,临风敢凭栏。(《自勉》)”作者顶天立地、坚守正义、勤勉躬行的品格跃然于纸上。“一弯冷月上额端,两袖清风八百年。扶弱香莲未香殒,惩强铡美成美谈。掷砚沉江浮廉政,把藕予民见青天。葡身凝望包公祠,清心已越万仞山(《包公祠赞包青天》)。”作者借古贤人的传说抒发胸臆,既是赞美包青天为民做主的正义之举,也是对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仕人精神传统的呼唤。他有真性情,所以他也有许多诗作言简意切,语淡情深,感人肺腑,情感能量充沛。“创业襄平辽化路,执教滨城智仁街。爱子孝廉心堪慰,瞭望亲朋在天国(《敬三姨》)。”作者生动诠释了“三姨”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形象,含蓄地传达了对忍辱负重、甘于奉献的长辈的敬重与深情。作者不仅诗文精彩,注解也传情。比如,《在贺鹏宇四十五岁生日》的注解中提到:“小舅,年龄小于作者,是作者的长辈,更是作者的朋友。”这句“更是作者的朋友”绝非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体现了作者与小舅间那份源于亲情又超越了亲情的精神默契,以及彼此对这份情谊的珍重。读到这样的句子,让人感到温暖和友善。掩卷沉思,《砚耕塘诗稿》凭什么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灵?在我看来,主要在于作者对生活、对艺术、对读者抱有真诚的态度,在于作者用性情之石,击出才情之火,照亮了善感之心!
感言二,文以载德,文以载道。“德”与“道”的一方面,是家国的情怀与大义的担当。有文艺评论家指出,命名为《国殇》的四首七绝,写于汶川地震突发之后,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这场巨变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芒,令人心弦震颤。比如,“巴蜀罹难天地倾,血脉相牵同胞情。以沫相濡经风雨,共筑大爱写苍生。”这种全景式鸟瞰,写出了大灾时全民共筑大爱,血脉相牵的恢宏景观。再如,“总理俯身瓦砾前,声声呼唤涕泪连。权高位重民为本,敢赴九死不贪闲。”这种特写式描绘,把温家宝总理的真挚情意写得传神动人。这些句子我百读不厌,并每每为之动容,为之振奋。我想作者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句子,除了横溢的才华之外,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有着非同凡响的深情厚谊,他一定是位“双眉紧锁,心忧天下”的守望者。毫不夸张地说,我甚至想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德”与“道”的另一方面,是哲理的思考与人生的探寻。比如,“夜投小店已三更,半醉灯火半壁风。以苦为乐神仙事,一梦醒来紫气东(《夜宿》)。”这首富有生活情趣的诗,既写出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夜宿小店的人生惬意,又写出了以苦为乐、心中有梦、企盼光明的人生豪迈。是啊,在诗人和哲人的思维意识当中,生活即是诗歌,生活即是哲学!
感言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者的儿子白优优在序言中强调他对父亲诗踪、诗情的追逐、向往和敬重。他说:“骄傲地说,在他眼中我这个当儿子的是能读懂和欣赏他的情怀的。”“父亲诗中的美丽与洒脱还是让大家自己来品读吧,寥寥几言,怕是很难说出我对父亲的爱与眺望。”“作为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父亲的背影不仅只是夏日里的阴凉,更多的是他坚定的脚步和指引的方向。”优优所作的序言,语言平实简洁,却传达出作者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心性的培养、德行的修持、人格的塑造。如作者在《示儿》《再示儿》《给优儿》《警诃优儿》中谆谆告诉儿子,“满易招损训千古,谦可收益是良方”。勉励儿子谦虚做事,虚心为人,饱含丰富人生哲理。“躬身学习不浮躁,偶以惊人算平常。”字里行间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无限深情,令人尊重和感动。作者将诗中的情怀付诸生活与事业。这是诗化的人生,也是人生的大诗!
砚耕塘,是白先生的书斋。先生以砚为田,以笔为犁,求田园之乐,爱自然之美,究天人之际。我等后辈晚生定会将《砚耕塘诗稿》置于案头和心头,反复研读,用心揣摩,为自己开辟一个心灵的单间(罗曼·罗兰语),并按照先生的教诲与指引,外正其容,内正其心,苦苦汇聚,孜孜以求。毕竟,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最后,敬祝先生身体康健,万事顺遂,鼎盛永年!
上一篇:赵国杰《白玮与诗——从我个人的视角》
下一篇:高永民《秉国学之风 彰国乐之范——读白玮老师《砚耕塘诗稿》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