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毫州)人。官至丞相,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戎马倥偬一生,用兵灵活,长于选将用将,治军严整,体恤将士,赢得军心。好兵法,自着兵书十万余言。所著《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先河,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军事理论。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重。
曹操喜用乐府旧题作诗,别出新意,写出语言质朴的民歌化的五言诗,并且成功创作一些四言诗,风格慷慨悲壮。《步出夏门行》是《乐府诗》旧题,以旧瓶装新酒。全诗共四章,抒发了宏伟的政治抱负,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峙(sǒng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题解】《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夏门”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诗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时曹操大破盘踞在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八九月间,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有登临之举,写下此诗。
【注释】1.观沧海: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此题是后人加的。2.碣石:一说在今河北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一说在今河北乐亭县西南,也有说当时的碣石山今已沉陷海中。3.沧:暗绿色。4.澹澹:水波动荡、浩荡平满的样子。5.山岛:指碣石山。6.竦峙:高峻挺拔的样子。7.萧瑟:冷落的秋风声,没有生气的样子。8.洪波:大波。9.星汉:银河。10.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四首《步出夏门行》的后面都有这么两句。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串译】东征回归登上碣石山,正好来观赏这茫茫的渤海。海面被风吹拂得动荡不定,海边的山岛挺拔耸立。树林层层叠叠地生长着,野草长得丰满茂盛。萧瑟的秋风多么有力,滔天的巨浪腾空涌起。日月升沉如同从大海的怀抱中出入;银河灿烂的光辉,好像从大海的心窝里放射出来。真是幸运之极,作歌来表达我的志向吧。
【赏读提示】此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直陈其事的写法。第二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写实景,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河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看得出来。《观沧海》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曹操以前还不曾有过,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此诗写秋天大海,能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驾驭这样的大诗,诵读时务必应调适自己具备一种与曹操这样的政治家相适的胸怀和气度,由山水海木之大自然的景物想及日月星汉之运转,上天入地,海阔天空,情高志远,大气磅礴,才能体现出诗的大境大情以及作者统揽天下的豪志。
【推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原文、注释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