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三吏三别》全诗原文、注释、诗意赏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05-06 12:12:11

杜甫《三吏三别》全文、注释、赏析

《新安吏①》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②。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③,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④。我军取相州⑤,日夕望其平⑥。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⑦。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⑧,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⑨。

注释

①新安,即今河南新安县。

②“府帖”二句:是吏的解释,不得不尔。府帖,即军帖。唐为府兵制,故曰府帖。

③白水:即大河。

④“莫自”四句:代送行者抒发怨愤的话。“眼枯”二句,是说即使把眼睛哭瞎了,也留不住自己的孩子。天地,影射朝廷,因不敢亦不便直言。

⑤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县。

⑥日夕:犹早晚,有切盼意。平:克复。

⑦旧京:即洛阳。

⑧王师:王者之师。本指天子的军旅,后来诗词中多用以指反抗侵略的政府军。在这里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义军”。顺:此处指名正言顺,合乎正义。

⑨仆射:官名,谓郭子仪。郭子仪至德元年(756)五月曾贬官左仆射。他一贯善待士卒,于部下有恩,故曰如父兄。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②,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③。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④,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⑤。丈人视要处⑥,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⑦!

注释

①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古为桃林塞,是洛阳通向长安的咽喉。

②草草:疲劳不堪之貌。

③“大城”二句: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其义互见。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④连云:言其高。战格:战栅,用来捍御敌人。

⑤西都:即长安。

⑥丈人:吏尊称杜甫。要处:要害的地方。

⑦哥舒:即哥舒翰。哥舒翰以兵二十万守潼关,因杨国忠促战,遂败于桃林,潼关失守,坠黄河死者数万人。

 

《石壕吏①》 杜甫

暮投石壕村②,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③,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④!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⑤:“三男邺城戍⑥,一男附书至⑦,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⑧!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⑨,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⑩,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

①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

②投:宿。

③逾:翻越。

④一何:何其,多么。

⑤致词:述说。

⑥邺城:即相州。

⑦附书:捎信。

⑧长已矣:永远完了。

⑨乳下孙:正吃奶的孙子。

⑩老妪:犹言老婆子。老妇自称。

11、河阳:今河南孟州。相州失败后,河阳是前线重要防地。

12、备晨炊:置备早饭。指在军中做饭。

13、幽咽(yè):抽泣声。

 

《新婚别》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①。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②。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③?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④。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⑤。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⑥。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⑦。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⑧。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⑨,与君永相望!

 

注释

①“兔丝”二句:古代认为女子嫁了丈夫,终身就有依靠;可是嫁了军人,仍然是靠不牢,故以“兔丝附蓬麻”起兴。兔丝,即菟丝子,属旋花科,是柔弱的蔓生植物,必须缠绕在其他植物的枝干上,才能向上生长。蓬和麻,都是小植物,兔丝依附其上,自然引蔓不长。古诗:“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此化用其语。

②“君行”二句:意谓河阳虽离家不远,但在当时军事上却是最前线,暗示此次生离,可能也就成为死别,故下云“君今往死地”。

③“妾身”二句:古礼:妇人嫁三日,告庙上坟,谓之成婚。婚礼既明,然后称姑嫜。现在“暮婚晨告别”,婚礼还没完成,丈夫就走了,做新媳妇的又如何去拜见公婆呢?身,指在家庭中的身份。姑嫜,即公婆。

④藏:深居闺阁中。

⑤“生女”二句:意思是说,女子结了婚,无论丈夫怎样,总算是有了依靠,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意思。归,指女子出嫁。将,跟随在一起生活。

⑥“誓欲”二句:意谓本想和丈夫同去,但在急迫的情况下,内心又反感到慌乱,不能决定。形势,犹言情势。苍黄,同仓皇。

⑦“妇人”二句:汉将李陵,在一次作战中,发现士气不振。追查原因,是由于许多士兵携带妻子来到军队里的缘故。(见《汉书·李陵传》)

⑧罗襦裳:指结婚时所著衣服。因为家贫,嫁衣置办不易,故云久致。致,备办。

⑨“人事”句:世间的事,往往错迕难如人愿。意谓新婚之后,不是夫妻团聚,而是离别从军。错迕:错杂交迕。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①,园庐但蒿藜②。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③,归来寻旧蹊④。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⑤。但对狐与狸⑥,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⑦。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⑧。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鍸⑨。

虽从本州役⑩,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注释

①天宝后:指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爆发安史之乱以后。

②园庐:指村落。蒿藜:野草。

③贱子:败兵自称。阵败:指邺城之败。

④旧蹊:旧路,此指故居。

⑤日瘦:形容日色暗淡无光。

⑥“但对”句:形容人烟稀少,野兽横行。

⑦且穷栖:姑且穷困地居住下来。

⑧灌畦:浇灌田园。

⑨习鼓鍸:重召入伍。

⑩本州役:在本州的军队服役。

11、内顾:回望家中。携:牵挂、顾恋。

12、终转迷:路远辨别不出方向,即不知将漂泊到何地。

13、委沟溪:人死后扔在沟里没有人安葬。

14、不得力:儿子不能侍养母亲。

15、两酸嘶:指母子二人都痛苦遗憾,含恨终身。

16、蒸黎:黎民、百姓。

 

《垂老别①》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②?

投杖出门去③,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④。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⑤。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⑥。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⑦。

土门壁甚坚⑧,杏园度亦难⑨。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⑩。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注释

①垂老:已近老年。

②焉用:何必要。身独完:单独存活下来。

③投杖:扔掉拐杖。

④骨髓干:形容身体衰老,精力枯竭。

⑤上官:地方长官。

⑥“且复”句:指还要惦记老妻衣单受寒。

⑦加餐:多吃饭、多保重的意思。

⑧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南孟县附近,是唐军把守的要地。

⑨杏园:镇名,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也是唐军把守的要地。

⑩“势异”二句:眼前的军事形势和邺城溃败时不同,不会马上战死。

11、“人生”二句:人生离别,岂因年老而免。

12、迟回:犹豫徘徊,这里是内心茫然的样子。

13、盘桓:留恋不前的样子。

14、蓬室居:指自己的穷家。

15、塌然:碎裂的样子。

 

赏析

乾元二年 (759) 三月,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官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杜甫从洛阳到华州途中,将他所见到的战乱景象写成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集中反映了人民在安史之乱中被征上战场的情形。这组诗被后人称作 “三吏”、“三别”。概括来说, “三别” 侧重于从伦理情感的角度,切入民众的生存处境,分别剖析了婚姻、生命、家乡情感在战争环境所受的摧残和荒芜的命运。“三吏” 则侧重从 “吏” 的角度出发,切入点兵、捉丁和关防事件,透视了战争迫使人们所承担的责任和带给人们的沉重灾难。这些都是从人情最反常的角度着眼,选取典型情节以反映时代的苦难。说到 “从人情最反常的角度”,这体现了杜甫对汉魏乐府的借鉴和发展。汉乐府进行艺术概括的特点就是抓住人情最惨酷的现象反映社会问题,如 《妇病行》 中鳏夫无力照顾失去母亲的孤儿; 《战城南》 中战死者只求乌鸦啄尸之前“且为客嚎”;《孤儿行》 中孤儿受兄嫂虐待要寄书给地下的父母等等。建安文人诗发展了这一特点,善于从人情最反常的角度着眼,选取典型情节以反映时代的苦难。如王粲 《七哀诗》 中母亲抛弃幼子,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中太原卒劝妻改嫁。杜甫的 “三吏”、 “三别” 显然在取材上运用了这一原理。这组诗的主题是指责统治者在国难当头时,将战争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同时作者又激励人民忍着血泪支持平叛战争。《新婚别》 中 “暮婚晨告别” 的新郎, 《垂老别》 中暮年从军的老翁,《无家别》 中还乡后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 《新安吏》 中不够征兵年龄的中男, 《石壕吏》 中衰老无力的老妇,都是不该服役而被赶上战场的。他们各有其对人生的留恋和牵挂,然而死之归宿既然不可免,只能割舍正常的亲情,为国家承担起本不该由他们承担、而且他们实在无力承担的责任。《新婚别》 中的新妇只度过了一夜的新婚生活,身份都还不明确,却决心为 “往死地” 的丈夫守节终生,并鼓励丈夫 “努力事戎行”; 《垂老别》 中的老翁 “子孙阵亡尽”,只剩下一个 “岁暮衣裳单” 的老妻,也不得不忍痛抛弃;《无家别》中的战士侥幸生还,尽管田园荒芜,但他还没有丧失 “当春理农务” 的生趣,可是就连这点可怜的幻想都被再度征发所剥夺。这就集中了战乱所造成的生离死别中最不合人情的惨酷情景,从各个角度反映了由于战争的旷日持久,民间已经

无丁可征,而朝廷仍在强行征发的严重问题,更深切地表现了民不聊生已经达到极致的社会现状。

“三吏”、“三别” 虽然共同体现了汉魏乐府进行艺术概括的原理,但具体表现各不相同。《新婚别》 以新婚的独白贯串全篇,取材和表现角度可能受到曹丕《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 的影响,但诗歌以汉代古诗常见的比兴开头,曲折的抒情与质朴的比兴相互穿插,最得汉乐府神情的篇章。 《垂老别》 主要描写老翁与老妻的诀别之词,在说了一番人都是要死的之类的道理之后,聊以安慰老妻的只是:等死不如战死,何况死期尚远。这种其实并没有什么说服力的自我宽解比呼天抢地的恸哭哀号更为沉痛。《无家别》 中的士兵,与汉代古诗 “十五从军征” 里的老兵遭遇相似。诗人或许无意于用典,但取材角度的类似,使他从邺城败卒中选取的这个人物,凝聚了古往今来无数人民的家园被战争毁灭的共同命运。“家”,对于守土恋家的中国人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是这个故事说的是 “无家可别”,离别家园本来就是令人痛苦的事,而无家可别又是更深一层的痛苦。往前走是死地,回头看不再有等待和守望的眼睛,真是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啊。

《新安吏》 在尽情渲染中男从军时离别的悲愁气氛之后,诗人以过客的身份直接出面解劝,婉转的抚慰之中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又隐含着对时局的忧虑。《潼关吏》 则借关吏之口充分地描绘了一番潼关的险要和守卫的坚固,结尾的哀叹却与关吏的话形成对照,以四两压千斤的力量暗示了哥舒翰的潼关之败不在工事而在人事的主旨。《石壕吏》 写吏半夜抓丁,完全从听觉写事写人,就像小说的笔法。汉乐府叙事诗没有讲述完整故事的传统,当然也有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那样的例外,而杜甫这首诗在他的新题乐府中也是一个特例,完整而客观地记述了一个故事,手法十分别致。由于这首 《石壕吏》 在艺术表现上的独特而优秀,以及在思想内涵上的深沉和具有代表性 (连老妇都被征上战场可以说是亘古少见了),所以它总是作为 “三吏” “三别” 的代表作被选入各种选本。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杜甫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