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2-03-27 23:41:44

送韦讽①上阆州录事参军

【题解】

据诗中“十载供军食”句,此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刚好十年。诗人观察到百姓疾苦,产生了对祸国殃民者的强烈憎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送别诗,描绘出一幅战争连绵未断、民生哀声遍野的景致,写出了国运艰难的现状。十年的战乱,惨重的徭役负担,逼得人民哀声遍野,但当时的战争也是一场捍卫统一的正义战争,因而对战争造成的疾苦,诗人未作更多的谴责。表现了诗人感时伤乱的愤慨以及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全诗言辞犀利,感情强烈,内容深刻,气度恢宏。

【原文】

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②。

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③。

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④。

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⑤。

韦生富春秋,洞彻有清识⑥。

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⑦。

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⑧。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⑨!

挥泪临大江⑩,高天意凄恻。

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

【注释】

①韦讽:成都人。上:去,奔赴。唐人多是赴上连文,也可以单用。阆(làng)州:治所在今四川阆中。录事参军:官名,职责是掌管文书,督察治所,宣达教令,兼管狱讼捕亡等。

②国步:国运。兵革:指战争。休息:平息,停战。

③万方:全国各地。嗷嗷(áo):哀鸣声。十载:自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造反至广德二年为十载。供军食:供给军队的粮食费用。

④庶(shù)官:众官。指一般下级官吏。他们缺乏远见,不知剥削过甚,民心不安,就要引起大乱。务:专心致力。割剥(bō):宰割剥夺。不暇(xiá):没有工夫。反侧:指民心不安。

⑤诛求:指横征暴敛。多门:名目繁多。贵为德:重视实行德政。

⑥富春秋:年岁还多,即年少、年富力强。洞彻:洞悉透彻,通达事理之意。清识:清明的见识。

⑦操持:掌握、管理。纲纪:指法制伦常。喜见:操持纲纪,纠正贪污之风,正需要正直的人,故曰喜见。朱丝:染成朱红色的琴瑟弦,这里喻指正直无私。

⑧当令:当使。豪夺吏: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无颜色:脸面。意谓使污吏害怕,不敢恣意侵渔百姓。

⑨必若:若要;如果一定要。疮(chuāng)痍(yí):创伤,比喻战争后民生凄惨。蟊(máo)贼:指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诗经》:“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注:“食根曰蟊,食节曰贼。”

⑩“挥泪”二句:大江:指岷(mín)江。高天:上天。凄恻:因情景凄凉而感到悲伤。行行:连续不断。树佳政:树立美好的政治面貌。

【译文】

自从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开始叛乱到现在,国家的命运前景仍然很艰难,不容乐观,主要是连年战争,至今都没有停息。全国各地的哀嚎声声,遍布田间山野,十年战争,供给军队粮食费用的军用征敛连绵不断,百姓苦不堪言。

地方各级官员只知道致力宰割剥削百姓,根本就没有闲暇时间去反思,如果压榨过度,就会使民心不安,也很容易导致思叛。官府横征暴敛名目繁多,根本就不顾及贤明的人应该重视以德为先。

韦生你正年富力强,通达事理而且又有清明的见识,才气不同凡响。此番前去阆州掌管国家的法制伦常,令当地人欢喜的是,终于看见了像红色琴瑟弦那样正直而不偏的官员。

一定会使那些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吓得面无血色,从此之后再也不敢恣意侵扰宰割百姓。若要把战争中深受重创的人民从苦难里解救出来,那些作威作福的害民之贼必应率先尽快惩办!

洒泪将你送到岷江边,就连上天也因我们依依惜别而感到悲伤。希望你此去能接连不断地建树良好政绩,以此来安慰我的深情忆念。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杜甫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