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 ① 判官 ②
【原文】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①韩绰:杜牧的朋友,生平不详。
②判官:唐时节度使、观察使的属官。
【译文】
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时值深秋,江南草木未凋。皎洁的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鉴赏】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到九年(835)初,杜牧在淮南(今扬州)节度使牛僧孺幕中做幕僚时,和韩绰相识,当时韩任节度判官。此诗大致作于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是诗人离开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韩绰死后,杜牧还为他写过一首《哭韩绰》,足见两人感情之深。
前两句回忆江南秋景,点明怀念故人之时节。第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一幅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潺潺不绝。“隐隐”和“迢迢”两字叠用,既写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也隐约暗示着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思念和眷顾,以及自己与友人之间那种无法阻隔的思念之情。第二句写虽已深秋,可江南草木未凋,风光依旧,突出了江南之秋的生机勃勃。这与诗人现在所处之地的萧条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如此,诗人才格外眷恋江南的山水,越发怀念远方的友人,这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最后两句诗化用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点醒寄赠之意。扬州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则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故称为“二十四桥”;一说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故而得名。“玉人”,既可形容年轻貌美的女子,也可比喻风流俊秀的才郎。从末句中“教”字可看出,此处玉人应该指韩绰。诗人本是问候友人现状,却故意用开玩笑的口吻与友人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在何处教女子吹箫游乐。两人相知之深由此可见。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历久不衰。
上一篇:杜牧《清明》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下一篇:杜牧《遣怀》原文、注释、译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