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进学解》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2-03-28 10:46:59

进学解

【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①,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②。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③。拔去凶邪,登崇畯良④。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⑤。爬罗剔抉⑥,刮垢磨光⑦。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⑧。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注释】

①国子先生:对国子博士的称呼,本文指韩愈自己。唐代设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古代的大学,此指国子监。

②毁:毁坏,败坏。随:因循盲从。

③治具:指法律政令。毕:全。张:施行。

④登崇:被提拔。畯(jùn)良:贤能优良之士。畯:通“俊”,才智出众。

⑤名一艺者:有一技之长的人。庸:通“用”。采用、录用。

⑥爬罗剔抉:指搜罗选拔人才。爬罗:爬梳搜罗。剔抉:剔除挑选。

⑦刮垢磨光:指训练、造就人才。

⑧无:通“毋”,不要。患:担心。有司:主管的官吏。

【译文】

清晨,国子先生走进太学,召集各位学生站立在学舍下方,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而荒废是由于嬉戏玩乐;德行的成就在于能够独立思考,德行败坏是由于因循盲从。如今正是由于圣君与贤臣相遇合,所以各种法制健全,能够得以全部施行。能够及时除掉凶恶奸邪之人,提拔任用贤能优秀的人才。就算是具备微小优点的人也全都被录取,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搜罗选拔人才,精心培养,去除思想污垢,把他们打磨得光彩照人。大概也有人是才华不高而侥幸被录用的,谁说人才多了就没有出头之日呢?你们只需忧虑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的官吏不英明。只需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无须担心主管部门的官吏不公正。”

【原文】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①。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②,恒兀兀以穷年③。先生之于业,可谓勤矣。牴排异端,攘斥佛老④。补苴罅漏,张皇幽眇⑤。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先生之于儒,可谓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⑥,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⑦,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⑧;《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注释】

①纂言者:搜集材料编写理论性的著作。纂:搜集材料编书。钩其玄:钩取其中深奥微妙的义理。

②膏油:指灯烛。晷(guǐ):日影,指白昼。

③兀兀:勤勉不懈的样子。穷年:一年到头。

④牴(dǐ)排:排斥。异端:儒家称儒家以外的学说、学派为异端,这里指佛教和道家。攘:排除。

⑤苴(jū):鞋底中垫的草,此为动词,是填补的意思。罅(xià):裂缝。皇:大。幽:深。

⑥醲(nóng)郁:酒味浓厚,此指内容醇厚的著作。含英咀华:细嚼体味文章的精华。咀:含在嘴里细细玩味。英、华:此指典籍中的精华。

⑦姚姒(sì):相传虞舜姓姚,夏禹姓姒。

⑧佶屈:曲折。聱(áo)牙:拗口。

【译文】

国子先生的话还没有说完,有人就在队列里笑道:“先生您是在欺骗我们吧!我们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学记事之文必然会提取它的纲要,编写理论性的著作,必定探寻汲取其中深奥微妙的义理。总是不知满足地广泛学习,力求有所收获,无论大小学问都不舍弃。点燃灯烛夜以继日地研学,年复一年地总是勤勉不懈地学习。先生对于研修学业方面,可以说是够勤奋的了。而且还去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弥补儒学的缺漏,对于那些精深隐奥的义理进行探究并且发扬光大。探寻那些茫茫然失传的儒家学说,独自四处搜求钻研并积极去传承它们。指导异端学说就像疏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流,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将要倾泻泛滥的狂涛巨澜。

先生您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大有功劳了。身心沉浸在意味醇厚的书香里,细细咀嚼体味历代典籍中的精华,写出来的文章无数,书卷堆满了家屋。向上力求效法虞、夏时代的典章其中蕴味的无限深远博大;规范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的艰涩拗口难读;使《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且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太史公的记录,扬雄、司马相如的著作,同样巧妙而风格各异。

【原文】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①!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②,跋前疐后③,动辄得咎④。暂为御史,遂窜南夷⑤。三年博士,冗不见治⑥。命与仇谋⑦,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⑧,竟死何裨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

【注释】

①闳(hóng)其中:指文章的内容博大。肆其外:指文章的气势雄伟奔放。

②见信:被信任。见助:被帮助。“见”在动词前表示被动。

③跋前疐后:意思说,狼向前走就踩着颔下的悬肉(胡),后退就绊倒在尾巴上。形容进退都有困难。跋(bá):踩。疐(zhì):绊,绊倒。一作“踬”。语出《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④辄:总是,常常。咎(jiù):指过失,罪过,处分等。

⑤遂窜:贬谪,流放。南夷:地名,今广东阳山。

⑥冗(rǒng):闲散。见:通“现”。表现,显露。

⑦命与仇谋:命运使自己经常与仇人打交道。形容命运不好,常遇挫折。仇:仇敌。

⑧头童齿豁:头颓齿落。头童:头上颓顶无发。因为山无草木而称为“童山”,故称“头童”。齿豁:牙齿脱落,露出豁口。

⑨裨(bì):补益。

【译文】

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而外表气势奔放。您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于践行真理。长大后通达道理,举止行为无不合宜得体。先生的做人处事,可以说是很完美了。可是在朝廷方面不能被君王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常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稍有一点举动就会惹祸受罚。刚官升御史就被贬谪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业绩。似乎您命中注定经常与仇人打交道,而且随时可能遭受挫败。冬天里就算是暖和的天气,您的儿女们依旧为缺衣少穿而哭着喊冷,即使是丰收年,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哭哭啼啼地对您说饥饿。您的头顶已经秃发,牙齿逐渐脱落了,恐怕一直到死也得不到什么补益吧?您不知道思考这些问题,反而来教导别人做什么呢?”

【原文】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①。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②,俱收并蓄③,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④,卓荦为杰⑤,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⑥,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注释】

①杗(máng):屋梁。桷(jué):屋椽。欂栌(bó lú):斗栱,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侏(zhū)儒:梁上短柱。椳(wēi):门枢臼。闑(niè):门中央所竖的短木,在两扇门相交处。扂(diàn):门闩之类。楔(xiē):门两旁长木柱。

②玉札: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芝:龙芝。以上四种都是名贵药材。牛溲(sōu):牛尿,一说为车前草。马勃:马屁菌。以上两种及“败鼓之皮”都是贱价药材。

③俱收并蓄:比喻吸收、招拢多方面的人才或事物。俱收:多方面吸收。并蓄:一并保存。

④纡(yū)馀:形容有才气而从容不迫的样子。妍:美。

⑤卓荦(luò):突出,超群出众。

⑥绝、离:都是超越的意思。类、伦:都指一般人。

【译文】

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是做屋梁的,小的木材用来做瓦椽,做斗栱,做短椽的,做门臼、门橛、门闩、门柱的,这些都是在量材使用。它们都要各适其宜,才能施工建成房屋的,这是工匠的技巧啊!贵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龙芝,牛尿、马屁菌,坏鼓的皮等,只有平时进行全面收集,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良医的高明之处啊!提拔选用人才,公正贤明,灵巧的人和看似笨拙的人都要引进,从容有才气的人能体现出他们的美好,超群出众的人可以表现突出,衡量各人的长处和短处,只是按照他们的才能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用人之道啊!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才得以阐明,他周游列国,车辙的印记遍布天下,最后在不受重用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弘扬博大精深的理论,却被谗言所害不得不逃到了楚国,最后难逃被罢官而老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士,说出的话都能成为经典,举手投足都能成为他人效法的法则,他们远远超越寻常人,德行功业足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又是什么呢?

【原文】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①,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②;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③,窥陈编以盗窃④。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⑤,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⑥,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⑦,欲进其豨苓也⑧。”

【注释】

①繇(yóu):通“由”,顺随,听从。

②靡:浪费,消耗。廪(lǐn):粮仓。

③踵:脚后跟,这里指跟随。促促:拘谨局促的样子。

④窥:从小孔、缝隙或隐僻处察看。陈编:古旧的书籍。

⑤庳(bēi):通“卑”,低微。

⑥杙(yì):小木桩。楹(yíng):柱子。

⑦訾(zǐ):毁谤非议,诋毁。昌阳:菖蒲的别名。引年:延年。

⑧豨(xī)苓:又名猪苓,利尿药。这里比喻:自己小材不宜大用,不应计较待遇的多少、高低,更不该埋怨主管官员的任使有什么问题。

【译文】

现在的先生我学习虽然勤奋却不能完全顺随道统,言论虽然很多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奇妙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不出众。况且还每月浪费国家的俸禄,每年消耗粮仓里的粮食;儿子不会种地,妻子不懂织布;乘着车马出行,后面跟着仆人,只知道安安稳稳地坐着吃饭。时常拘谨局促地按常规行事,目光短浅地在古书中窃取抄袭一些陈言旧礼之语。然而圣明的君主并不加以责罚,也没有被宰相大臣所贬斥,这难道不是很幸运吗?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自然也跟着受到影响。然后被放置在闲散的职位上,也是十分适宜的。至于你所谈到的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品级俸禄的高低,是忘记了自己的才能要与什么相称,指责前人的缺点,就等于所谓的责问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毁谤医师用菖蒲延年益寿,其实却是想引进他的猪苓啊!

【赏析】

这是一篇对增进学行问题进行辩析的文章,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当时韩愈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全文通过先生劝学、学生质问、先生再予解答三大部分,阐述了关于学习与学业有成之间的关系,以及走上社会所遭遇的不同命运。此中暗含了对于古往今来这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同时也是他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出了国子先生劝勉学生的一番肺腑之言。意思是说,当今皇上圣明,励精图治,非常注重选拔和造就人才。所以他教导学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就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官吏的不明与不公。韩愈认为这“业”和“行”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

第二部分写出了其中有一位学生对上述教诲提出质问。大意是说,国子先生您的“业”“行”都已经很有成就了,可这一路仕途至今却遭际坎坷,如此看来,这所谓的业精于勤又有什么用处呢?并且列举了韩愈这一生为学非常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精研,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又说他为了挽救儒道丧失,不惜批判佛老之道,可谓是有功于传承儒道;再说先生写作古文已得心应手,又通晓治道,可谓有成了。可是仕途并不顺遂。甚至是“跋前疐后,动辄得咎”,可见处境是何其坎坷窘迫。

第三部分写出了先生对学生的解答。他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这样的圣人尚且不遇于世,何况自己呢?这些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应该是他对自己处境的反语泄愤之词。

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内容极为丰富,善用“以自嘲为夸,以反语为讽”的形式表达情怀,并且还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样的格言流传于世。另有许多创造性的语句,后代沿用为成语。如“提要钩玄”“细大不捐”“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等,如此可见韩愈才华底蕴可见一斑。行文整体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韩愈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