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洪驹父书①
【原文】
驹父外甥教授②:别来三岁③,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虽晋城亦未曾作书也。专人来,得手书,审在官不废讲学④,眠食安胜⑤,诸稚子长茂⑥,慰喜无量。
寄诗语意老重⑦,数过读,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⑧,古人不难到也⑨。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⑩,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如四渎虽纳百川⑪,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老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取旧所作读之,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情懒,不能下笔也。外甥勉之,为我雪耻⑫。
《骂犬文》虽雄奇,然不作可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⑬。
甚恨不得相见,极论诗与文章之善病,临书不能万一。千万强学自,少饮酒为佳。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青琐祭文⑭,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⑮,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
【注释】
①洪驹父:洪刍,字驹父,江西豫章人,黄庭坚的外甥。宋哲宗绍圣年间进士,靖康年间官至谏议大夫。靖康之变后,被流放沙门岛,卒于岛中。
②教授:官名,宋时各王府、路、府、州诸学都置教授,督理学政。
③别来三岁:指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至徽宗崇宁二年癸末(1103)。建中靖国元年初,黄庭坚在鄂州(今湖北省武昌市),王观复与洪驹父曾来见他,现复此信,故云别来三岁。
④审:知道。
⑤安胜:安好的意思。
⑥长茂:成长壮健。
⑦老重:老成持重。
⑧加意:留意。
⑨古人不难到也:古人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是不难达到的。
⑩绳墨:原指木工画线用的工具,借喻规矩和法则。
⑪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古时此四水各自流入海。
⑫雪耻:指作者过去不知写文章的方法,老来懂得写文章而又不能下笔,希望外甥能有所成就,为己增光。雪,洗刷。
⑬轨:车辙痕迹。
⑭青琐:疑指代《青琐高议》的作者刘斧,北宋时人,生平不详。青琐祭文,当是洪驹父所作。
⑮翰墨:笔墨,指文辞。
【译文】
驹父外甥你好:我们分别有三年多了,时时刻刻无不在想念着你。我自归隐以来几乎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因此很少有书信寄出,即使晋城也没有写过信。这次你派专人送来了你的亲笔信,让我知道了你身为学官而并未荒废学业,并一直坚持讲学,你的睡眠和饮食都很好,你的几个孩子也都健健康康,这让我倍感欣慰。
你给我寄来的几首诗含义深刻,我细细读了数遍,每一首都让我感觉爱不释手;另外给我寄的几篇文章,仔细研读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道理,我们若是能够稍微留意读书,其实古人写文章的境界技巧是不难达到的。几篇文章虽已很好,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那就是缺少古人的章法,你可以进一步熟读司马迁和韩愈的文章。但凡写文章,一定要有明确的主旨立意,文章自始至终的关键是开头要放得开,结束时又收得拢。这就好比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四条水系,虽然这四大水系能够容纳百川、汇聚众水而成为广大的湖泊,奔腾千里,但终归都是从源头的细小开始,然后汇聚成大川大江流向大海的。我在早些年并不懂得写文章的基本方法,就拿我的旧作来说,现在读起来就让人感到都很幼稚可笑。自从绍圣年间以后,我才真正知道怎样写文章,但后来却因为年老多病、生性懒惰,所以很少写出惊艳的文章。所以外甥你可一定要好好努力,替我完成这一夙愿。
你寄过来的《骂犬文》这一文章,虽然文中的文字十分雄伟奇特,但是这一类针砭时弊的文章还是不写为好。大家都知道,苏东坡的文章可谓是天下卓绝,然而他的缺点就是太过于指责时弊,这很容易招致祸端,你一定不要效仿他的这一做法。
我很遗憾不能与你相见,当面尽情讨论诗文的好坏,而在信上是不能说出万分之一的。你一定要勤于学习,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以少喝酒为好。
你寄送的《释权》这篇文章,文笔奔放自如,看得出你的确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你更应该多读经典,使自己知识的根基更加深厚,只有这样才可以赶超古人。你寄送的《青琐》这篇祭文,全文构思比较精巧,但遣词造句还有许多不恰当之处。写文章自己遣词造句是最难的了,借鉴杜甫写诗,韩愈写文章,无不是借鉴前人,他们的文章没有一个字是没有出处的。我们这些人就是因为读书少,所以都还以为是韩愈、杜甫自己写出的这样的句子呢!在古代能写文章的大家,都是能够真正地博古通今,熔铸万物于一炉,大量引用古人的语句用于自己的文章,这些古人的词句就像一颗颗灵丹妙药一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写文章对于那些尊崇儒学、精通儒学的人来说,实在是一件轻松的小事情,然而既然我们决定要去探求写文章的奥妙,那么我们就要踏踏实实地去探寻了解写文章的真谛与精髓,我希望你能真正领悟这个道理,并认真仔细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要使文章精密高妙,像泰山上垂挂着的云彩;要使文章气势恢宏,如江海中滔天的波涛,那一定不要死守做文章的条条框框,而让自己的文章显得浅薄了。
【赏析】
这篇文章是黄庭坚五十九岁的时候写给他的外甥洪驹父的一封信,在信中,黄庭坚谈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一些看法,写出了他对外甥洪驹父的一些建议和殷切期望。
在信中,黄庭坚谈到他自己对于文学创作,要在主题鲜明的前提下,侧重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痛下功夫。他一再强调要学习前人,并要学会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写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针对洪驹父的文章,黄庭坚强调要学习前人“陶冶万物”的功力,主张多读融古,并概括为“点铁成金”的法度。这里说出了文学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对前人的遗产和观点必须有所选择,有保留地借鉴,借鉴的目的是创新,这一点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黄庭坚虽然看到了创新的难,并没有给出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而是一味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认为这是写文章“点铁成金”的方法,并奉之为创作中的“灵丹妙药”,这一观点未免有失偏颇。
总的来说,黄庭坚从自己切身的创作实践中总结了写文章不要墨守陈规,不要过分雕琢,这也代表了黄庭坚对于创作所坚持和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一观点也体现了他“无意于文”的自由。
上一篇:黄庭坚《答永新宗令寄石耳》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黄庭坚《答龙门潘秀才见寄》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