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便老而衰》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11-17 14:41:26

不学便老而衰

梁先生语录:

如果想免掉“初意不错,越做越错,青年时还不错,越老越衰越错”,就得留意于此,就得求学。

梁先生认为,一个人一生都有他的英雄时代。而这指的就是一个人的青年时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往往青年时不大见锐气的,到后来亦不大变;愈是青年见英锐豪侠气的,到老愈变化得厉害,前后可判若两人”。诚如爱因斯坦曾在63岁时所说的:“一个人没有在30岁以前达成科学上的最大成就,那他永远也不会有。”

如此看来,人生于世,我们是否就难以甚至不能保持自己英雄时代特有的可爱呢?梁先生指出:“依我看,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保持自己的“豪侠气”,不老不衰,是可以实现的。对此,梁先生提出的方式是:在增进自觉,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上求之。

而能“求能了解自己且对自己有办法”的便是学问。因此,梁先生劝诫青年人,要在学问上体会、用工夫,才不至于哀而衰。但是,梁先生认为,这样的学问只限于中国古人的学问。事实上,古今中外的学问,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开卷有益的。

因此,人生于世,我们要看到,不学便老而衰。学而能保持青年时的“可爱”之处。可以说,学无涯,思无涯,其乐亦无涯。学习是人生的一大美事,也是一个有志者毕生的事业与追求。学,然后知困;学,然后明志;学,而后有所为。宋代朱熹主张:“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如此一来,活到老,学到老,才知书中味,才能让自己不老不衰,不断地给自己的思想注入活水,以让其得以长青。否则,“人老珠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老,不动,不进,不新,便会变成冥顽不化的“老古董”,为时代所摒弃。

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所以我们要惜时如金,认真学习。古人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由此可见,读书,能通,能达,便能找到书中的黄金屋与颜如玉。而不学,便不知,甚至无知。

人们常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于是,当上天将学习这根救命索抛向我们的时候,紧紧抓住它才是我们的选择。不然,人生几十年,一事无成,或者是沉于生活的底端,老来是非常憾恨的。

更为重要的是,诚如梁先生所强调的,要保持青年时的可爱之处,必须求助于中国古人的学问。历数古往今来的大思想家,无一例外都如此。然而,事实表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不仅要求助于中国古人的学问,古今中外的学问都是应当学习的。只有这样,才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进而开拓自己的眼界,最主要的是,不断地为自己的思想注入新鲜的血液,以求人老而心不老、思想不老的境界。从另一层面来说,这正是老来也有建树与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因为如此,所以梁先生推崇宋代程颐的“人不学便老而衰”的观点。人生于世,不论是青年时期,还是耋耄老年,都应当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求助于学问,不仅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用学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更要用源源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自己的思想与生命。否则,“老大徒伤悲”的憾恨将是挥不去,抹不平的。

梁先生的一生几乎都在学习。所以,即便是在94岁的时候,他也能登上讲坛,讲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更为可贵的是,一生都在思考与学习的梁先生,其晚年的精神面貌,其对哲学、对学问的热情,仍然是深为后人所叹为观止的。这一切,都得益于梁先生毕生不懈的学习。

所以说,人生于世,我们应当以梁先生为楷模。坚持学习,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诚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特别是青年时期,堪称是人生中的英雄时代,更应当惜时如金,坚持在无涯浩瀚的学海中航行,有搏击,有抗争,才能不断收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无论何等之老人,学其所不知者,决非耻辱之事。”所以说,青年时要懂“不学便老而衰”的道理,认真学习,不断追求学问,而老年也不能“倚老卖老”,再不学习。相反,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下去,才能如梁先生一样,保持青年时的豪侠之气,精神上不衰不老。

总而言之,往者可鉴,来者可追。人生于世,须知,青春无价,学海无涯,不学便老而衰。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梁漱溟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