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本位,孝悌为本
梁先生语录:
中国文化原来是起于家庭,它就是“孝悌慈和”。
当年,梁先生送给毛主席一本书,叫做《乡村建设理论》。在这本书中,梁先生针对“中国的社会贫富贵贱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因此,阶级分化和对立也不鲜明、不强烈、不固定”的情况,提出了“伦理本位”“职业分途”八个字。
梁先生认为,所谓“伦理本位”是针对西方人“个人本位”而言的。西方人讲自由、平等、权利,动不动就把个人的权利放在第一位,借此分庭对抗。但中国不是这样,注重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
从社会伦理学角度上看,“父慈子孝,还有兄友弟慕,夫妻相敬,亲朋相善”等,都是“伦理本位”的内容。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它们是指导中国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原则。社会注重明确的分工,人也一样。比如在家庭关系上,这样的分工就更明确。例如我们一旦来到人世间,慢慢就需要扮演各种角色,从子女开始,再到兄长、姐妹、父母等。而“伦理本位”所要教会我们的是,给我们以明确的义务与责任。譬如,为人子女者,最基本的任务莫过于孝敬父母,除此还有尊敬兄长等。人人都有自己的义务,人人都应当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义务,进而“本着自己的义务去尽自己的责任,孝家庭,也孝社会”。
大家都知道,儒家正是“伦理本位”的规范。而在“伦理本位”所有内容中,它尤为强调孝悌,并且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对此,梁先生是深表赞同并且力尽推崇的。
“我们有好的心理,自然发出来好的生活。许多好的生活,亦即许多好的事情,我们最眼前的人,就是父母兄弟的事情。”的确,从我们落地,到我们睁开双眼看世界,最先看到的人,还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如若我们想要用心地去创造美好的生活,首先就应当用心地和最眼前的人快乐地生活,不然,最眼前的人我们都无法相处好,不能真情相待,何况是茫茫人海中其他的人呢?关于这一点,梁先生也持以同样的观点,他说:“如果对最眼前的人,最当下的事情,不曾弄好,其他的事情也自难说了。我们不愿作好的生活则已,若要作好的生活,则当然从根本的地方作起,从眼前开端。”
而最眼前的人,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人,是父母。不言而喻,“故人的生活,即应从孝悌开端”。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能诚心诚意地对父母行以孝悌之道,才能让自己处于一个和气、幸福和快乐的环境中,这样的生活是充满人间真情的,而拥有这样的生活的人,才算是真正体味生活真味的人。对此,梁先生将孝悌看成是一种很柔和、很好的行为,他说,这样的行为,“仿佛是先把自己化成一团和气”,由此层层推进,“然后把家庭化成一团和气,以至把社会、国家、世界化成一团和气”。
可以说,不懂孝悌之道,不能以孝悌为本的人,是难以体味生活真味的。试问,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养父母没有真情,“我们敢断言他对别人能有真情么”?再者,“越过家庭的和气春风”,何谈“国际的和气春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人生于世,我们要以孝悌为根本。有本乃立。不懂孝悌之道,不能侍奉孝敬自己的父母的人,犹如水中浮萍,只能随波逐流,一生为人虚伪;亦如没有根的树,必将枯槁。人没有良心,就好比树木没有根茎;人生不讲孝悌,无异于咬舌自尽。懂孝悌之道,并且以孝悌为本的人,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是一个有根的人。
因此,梁先生主张,人们不仅要学孝,谈孝,更要身体力行,做个孝顺父母的人,这样的人,才配谈孝。而真正尝过孝悌的味道的人,才能体味人间真情,进而体味生活真正的味道。
人生于世,我们不仅要知道“百善孝为先”的道理,更要坚持“伦理本位,孝悌为先”的道理。人生几十年,孝悌乃是我们立身的根本,无本不立,有本方可立。不论身处何境,身在何处,不论贫贱富贵,不论年龄大小,父母在,不可不孝。
上一篇:《以思考问题为最大的乐趣》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何以自学成才》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