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主见,所以有学问
梁先生语录:
对一个问题肯用心思,便对这问题自然有了主见,亦即是在自家有判别……大约自此以后乃可算会读书了。
世上“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可能是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容易遵从别人的意思;也可能是在读书治学中,“拾人牙慧”,尽信书,人云亦云,从来都没有自己的见解,即便有,也不敢大胆地假设,去质疑。而为学、治学若如此,是难以有所建树的。终其一生,只能在别人的影子下“说三道四”,不会有创新,难有自家之言。
求学的过程中,若想学而有成,有所建树,这是应当为我们所规避的现象。换句话说,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而不能站在巨人站过的地方原地踏步。要知道,伟人、哲人的观点未必都是对的,我们要敢于质疑。比如亚里士多德与托勒密的“地心说”,人们曾认为是宇宙的真理,最终在哥白尼的质疑下,才有了今天正确的认识——日心说。
若是在为学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容易沦为别人的思想傀儡。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能参考别人的观点,更不能拒绝接纳别人的思想,相反,我们应当在参考甚至是接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思想也一样。有想法就要敢于说出来,有问题就要敢于提出来,不要怕被嘲笑,被质疑,几乎所有真知最初都是被人嘲讽的。但是,这也不是说天马行空才是为学之道。相反,我们既要敢于大胆地假设,更要小心地去求证。而这一过程实现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主见。如此一来,才会不断地获求支撑自己的观点的知识,另辟蹊径,寻找到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别样的角度。而这最终得到的,不就是自己的学问吗?
梁先生说:“胸无主见的人无论对于什么议论都点头,人家这样说他承认不错,人家那样说他亦相信有理。”依此来看,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为学中,没有主见的人,就像墙头茅草,随风倒。这对于要“成一家之言”,有所建树的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只有依从自己的主见去思考、学习的人,才能“站如松,坐如钟”,风雨侵袭也不倒。而这也正是真正成就自己学问者的独特之处。
梁先生说自己最大的乐趣是思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梁先生为学、治学中有主见的表现。正因为在学问上他是个有主见的人,所以他总能“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用梁先生自己的话来说:“要自己有了主见,才得有自己;有自己,才得有旁人——才得发觉得前后左右都有种种与我意见不同的人在。”这样一来,才会有解决问题与矛盾的想法。而最终谋求到的解决方法,正是自己的所得与所获。
梁先生将学问解释为“学着认识问题”。综上所述,其观点之独特,不难体会。正是在有主见的前提下,我们才会“学着认识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获得专属于自己的思想,“成一家之言”。
所以说,因为有主见,所以有学问。
试问,若是梁先生在自学中不能坚持自己的主见,他能成就自己非凡的学问吗?答案皎如天日。因为若是只看到一大堆的道理,却从来看不到问题,这样囫囵吞枣一番,即便吃下去的再多,个中滋味,也浑然不知。
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要有学问,都必须先有自己的主见。
而主见从何而来呢?梁先生认为,肯用心思,才会有主见。这里的肯用心思,当然离不开勤奋的学习与用心的思考。这样一来,才能出现专属于自己的灵感,才能有独特的视角与思维。梁先生让自己变成一个有主见的人的方式便是肯用心思,因为“自家有判别”。比如,对于宇宙,梁先生将它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在哲学思考上,能提出这样与众不同的观点,还在于梁先生肯用心思。
因此,不论是为学,还是治学,要成就自己的学问,我们都必须有自己的主见。这样一来,就能如梁先生所言,“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学然后知不足”“由浅入深便能以简驭繁”“旁人得失长短一望而知”“自己说出话来精巧透辟”。
所以说,不论是求学,还是为学、治学,都应当坚持“因为有主见,所以有学问”的原则,学而思,思而学,终将成就自我。
上一篇:《四时皆有味》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因为相知,所以信任》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