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深密处乃礼之根本》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11-17 14:41:55

生命之深密处乃礼之根本

梁先生语录:

我们讲仁的时候,说仁者的生活是一团和气。因为他有和乐的心,所以他一举一动无论怎样都是优美文雅。此见之于言辞举动之优美文雅,是从生命之深处发出。生命之深密处,乃是真正之优美文雅,此是礼乐之根本。所谓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是也。

亚里士多德曾说:“一个人不跟别人打交道,他不是一个神就是一个兽。”由此可见,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要与他人打交道的,这样一来,就涉及一个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交际之道才能实现预期的交际目标。其中至关重要的交际之道,就是礼貌。

玛丽·蒙塔吉说:“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的确,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以礼示人,便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时候,一个人之所以失败,可能完全无关其他,比如能力、气质,只是因为他不知礼,不讲礼。由此可见,礼貌对个人的生活乃至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个不懂礼貌的人,又怎能与人和谐相处呢?

所以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与人和谐相处,须得做个得体知礼的人才行。不然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也难以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肯定地说,在任何时代,没有朋友,没有人脉的人,都是给自己的成功添加阻碍的人。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与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决定个人或是企业的生死。由此更能了解礼貌的重要性。

但是,礼,似乎是个虚幻而又玄妙的东西。究竟什么是礼?礼的本质是什么?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讲礼、行礼。正所谓知根知底。否则,就可能走上本末倒置的歧途。

关于这一点,通晓儒家智慧的梁先生说:“礼者不是指仪节之礼,而为生命之理。”我们该如何理解梁先生的这句话?不妨以标点为标志,打成两截来理解。

一般情况下,一切事物的本然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体。比如汉语中一个语法结构,其在形式上表现为按“主谓宾”的顺序组合而成的一句话;而在内容上,或者说深层意义上体现某种语法意义。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结合在一起,才成其为一个完整的语法结构。而梁先生所强调的“礼者不是指仪节之礼”也是这样的意思。礼不等于仪节。它也是礼之形式与内容(本质)的结合体,而不等同于形式。形式只是礼的外在表现。比如,你某天遇到麻烦,于是很有礼貌地寻求路人的帮助。别人见状,因你的礼貌,顿生恻隐之心,热心相助。正因为别人看到了你表现于外的礼貌,于是欣然相助。

但是,礼不完全等于外在的表现。它还有自己的本质内涵。归根结底,别人之所以欣然相助,还在于其透过你外现的礼貌方式,比如措辞、说话语气等,看到了你内在的礼貌之心,感动于此,因而愿意相助。不然,人们往往会选择冷眼旁观。

这就是对前半截的理解。结论就是,礼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体。更为贴切地说,礼是仪节与真情诚心的结合体。

而梁先生的“礼为生命之理”又作何解释呢?这要从仁说起。梁先生说:“我们讲仁的时候,说仁者的生活是一团和气。因为他有和乐的心。所以他一举一动无论怎样都是优美文雅。此见之于言辞举动之优美文雅,是从生命之深处发出。”

据此看来,仁者之所以令人钦佩,就在于他那从生命深处发出的优美与文雅。正因为是生命深处的呼唤,所以仁者能让自己的生活一团和气。人生于世,与人相处中人们注重礼仪之道,不正是要让自己的生活和气的表现吗?但是,若要达到仁者那样的和气,礼也须得来自生命深处才好。试想,假如把礼作为建立和谐人际的一种工具或是手段,势必会打上私心的烙印,表现为企图或居心,别人不是傻子,当这样的私心被识破的时候,又何谈和谐?

所以说,真正的礼,也当是从生命深处而来的。对此,梁先生说:“生命之深密处,乃是真正之优美文雅,此是礼乐之根本。”据此来看,礼的本质在生命之深密处。综合上文可知,礼是表面的仪节与生命深密处的真情实意的结合。

可见,所谓“生命之深密处”是人心的内在要求,是自然之情、之心的流露。用梁先生的话说,“故礼者,都是由柔嫩的心处世接物自然所表现出来者也。”

的确,礼之根本当为生命本身所自然流露出来的柔和之美,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和谐。因此,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人们才会格外地注重礼仪之道。讲礼、行礼不仅是自身追求和谐人际关系的要求,更是自身内心的柔和之美的自然流露。

正如梁先生所强调的,“见之于言动举止者是为礼,而贯乎一切。礼节之中者即我们所谓情理也。本来只有所谓主观的情理,但由一件一件表示出来,也可以说是许多情理”。倘若礼的本质或者说来源不是来自生命深处的柔美之心的自然流露,那就可能不合情理,不合情理就无法贯彻一切。若礼的本质是生命之理,那么,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讲礼、不行礼,心里便会觉得不合适。而这,也正是礼的威力所在。

综上可知,礼的本质,乃为生命之深密处,是生命之理。更为准确地说,是在处世接物时,内心深处所自然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意。为何说这样的情与心就是生命之理呢?如果以人性本恶的观点为支撑,不就不推自翻了吗?其实不然。

在颜渊问仁的过程中,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对此,梁先生认为,这样的说法很切实,也非常有声威,这也是指生命之理。常人认为,孔子这话的意思是,不合情理的话,不去试、不加评说。梁先生反驳道:“夫非礼之事,你可能禁其不入吾人之眼耳,况不曾接触,又何能知其为非礼耶?!”

可见,礼是生命之理。它要求人们的言行举止通通不要离开生命之理。这是坚持生活之本然的方式,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最佳方式。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梁漱溟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