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
梁先生语录:
因为每人常会把自己忽忘了,如果不忽忘,就一切都无问题;无奈都易于忽忘,因此就得师友常常提醒你,使你不忽忘。
人生于世,我们必须要时刻调整自己,以“求心志清明,思想有条理”。若不然,就可能会走上放任自己的殊途,如此一来,便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就是自暴自弃,就是自己不要自己。
但是,调整自己并非每时每刻都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大多数时候,我们难以很好地调整自己,甚至无法有效地调整自己。比如,思考一个问题许久却始终无果的时候,可能会因此而暴躁,但是自己调整来调整去,都不能让心平静下来,其原因就在于,人很多时候“难自见其面”。因此,要“见其面”,就得借鉴他人的慧眼。所以,梁先生说,这时候,要“亲师取友”。
然而,奥斯丁在《劝导》这部小说中讽刺说,那些劝导、那些大道理在生活中是行不通的。“你看他一脚踩进泥塘,你自以为旁观者清,要救他出水火——他只是想浑水摸鱼而已。”
俗话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关于这一点也是一样的。实践证明,大多数时候,我们要提升自我,“见己之面”,就须得亲师取友。
有人说,人生要结交两种人:一是良师,二是益友。调整自己无果的时候,我们要亲的,便是良师;而要取的,也正是益友。因为这时候,他们能提醒我们。比如,因某段情感而厌离生活的时候,良师益友会“一语惊醒梦中人”般提醒我们,感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人要为自己而活。
梁先生认为,这是难以自我调整时需要亲师取友的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原因是,亲师取友,能让我们“融化感应自己的缺短而得其养”。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因为如此,当我们向良师益友取道以调整自己的时候,他们就是我们的一扇窗,透过他们,我们能看到自己的缺陷,也能看到期待中的自己,进而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比如,假如我们脾气很暴躁,而良师益友的脾气是极为平和、淡然的,那么,在求助于他们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或多或少地向他们学习,慢慢改去急躁的毛病。梁先生也举例说:“我的精神不振,而得振作的朋友,我处于其中,也自然会于无形中振作起来。”
由此可见,这比起把自己孤立起来,架空在自我调整的高阁中,苦苦无果,反而陷入更深的困顿与迷茫中,亲师取友才是更为可取的方法。打个比方来说,一条总把自己困在泉眼中的鱼,潜翔水底的梦想始终是遥不可及的。假如它敢不辞千辛万苦,游进大海,不仅能开阔自己的眼界,更能自由遨游。所谓“海阔凭鱼跃”指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人生于世,调整自我的时候,亲师取友,也便和游向大海的鱼一样,能见到自己所未见,能得自己所不曾得。对此,梁先生指出,好的朋友多,自然向上走了。如果在一块的人是不好的,那就很危险,不知不觉地就会日趋于下流。
所以说,人生中,我们要调整自己,也要懂亲师取友之道。良师益友是我们的明镜,是我们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容忽视的可行之道。痛失良师益友,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有一次,上朝时因为封禅的事,魏征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觉得魏征的话实在难听,但是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他不好发作,于是勉强忍住了。
退朝以后,他憋着一肚子气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把这个乡巴佬杀了!”
长孙皇后一听立即问他说:“不知道皇上您指的是哪个乡巴佬?”
唐太宗说:“乡巴佬魏征!他今天又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侮辱我,叫我忍无可忍了!”
长孙皇后听后,立即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出来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皇后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此言一出,太宗立即恍然大悟。
后来,一生直言进谏的魏征因病去世了。唐太宗很难过,他含泪说出了流传千古的名言: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殁,朕失一鉴矣!
可见,良师益友,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不得是人生中的憾事,失去更是人生中的憾事。得到并且好好珍惜,才是人生一大美事。人生几十年,要正己、成己,调整自己时,不妨亲师取友。
上一篇:《解脱之道:顺生还是无生》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调理心情要摒弃懈和乱》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