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心情要摒弃懈和乱
梁先生语录: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
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仲永是个神童,他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但是后来他却只是一个普通人,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父亲把他当做摇钱树,另一个则是他后天松懈懒散,不勤奋学习。可见,散懈会将一个天才演变为一个凡夫俗子。所以说,人生于世,我们不能做一个散懈的人。在学习上是如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亦然。即便才华横溢,天资聪颖,也可能即懈即散,即懈即怠。
调理自己的心情,亦然。由上文可知,调理自己,主要是调理自己的心情与心思,二者中,调理自己的心情又为根本。而在调理自己心情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切忌松懈。对此,梁先生认为,懈或松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松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松懈,则这人一毫用处也没有。社会上也不会有人去理他。
所以说,我们在调理自己心情的时候,须摒弃松懈。要知道,习惯成自然。松懈过多、过度,久而久之,也便会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这对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源自内心的松懈所产生的阻力远远大于外界客观因素的干扰。
因此,若要让自己拥有一个好心情,一方面,要时时拂拭自己内心因懒惰而积累的尘埃;另一方面,要看到,心情的好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心情需要常调理,才能保持在一个较好的刻度,切莫松懈。要知道,自己都不能对自己负责,别人更不能有所奈何。
在梁先生看来,人类第一也是唯一的长处是在“他能自觉”。所谓“他能自觉”就是说,人作为万物之灵,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标志便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既然如此,那么在调理自己心情的时候,我们就应当发挥自己的自觉性。适时地调理自己的心情,切莫松懈,不然,沦为动物之流,岂不是羞愧难当的事?要知道,“苟且随便从松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成不像,这就完了”。
所以说,松懈的人,是难以调理好自己的心情的。而在需要调整自己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可能并非是力不从心的缘故,而是懒散所致。这不是智者所为、所取。
调理自己的心情除了要摒弃松懈之外,还要摒弃“暴乱”。何以见得?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
村庄中忽然来了一个奇异的老人,他点了一把火,放下火炬之后便用一根棍子在碗里不停地搅拌,搅着搅着,竟然从碗中搅出金块来了,村民们都看呆了。老人告诉大家说,这就是炼金术。
村长见状,便诚心请求老人教授他们炼金的秘诀。没想到老人爽快答应了,说完老人郑重地叮嘱村长说:“不过在炼金的过程中,你千万不能想着树上的猴子,否则就炼不出金块来了。”
村长点点头,等他走了以后,村长就按照老人说的秘诀开始炼金。从开始的那一刻开始,他便告诉自己,不可想树上的猴子。可是越是这么说,越是叫自己不想,脑子里偏偏想的都是猴子。无奈,村长只好让其他的村民来炼,他也和老人叮嘱他时一样,一再叮咛炼金者不可以想树上的猴子……就这样,全村的人都试过了,却没有一个人能如老人一样炼出金子,因为他们总是想着树上的猴子。
故事中,除了老人以外,别人都没能炼出金子来。假如老人的炼金秘诀是可行的,那么村长及其他村民失败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心中的“乱”。越是在心里强调自己不要想猴子,越是出现满脑子都是树上的猴子的情况。殊不知,刻意地不想等于加深印象。试想,假如他们能如老人一样,内心不慌不乱,也便能如老人一样搅出金子来。可见,心情不定,不平静,甚至出现暴乱,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关于这一点,梁先生说:“乱或暴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
由此看来,乱,乃败与祸之起因。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不与人打交道,也不可能不遇到麻烦、挫折与困境。而往往,人们在这样的境况下,心情容易乱,甚至“暴乱”,好比是一壶水,装在壶里时,不动它,它就呈现为一个平面。而当人们给它加热以至沸腾时,它便汹涌翻腾,俨然一副身不由己的样子。人的心情也常常深受外界的影响。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自己,更为确切地说,是我们的主观心态,这是决定我们的心情乱与不乱的关键因素。
因此,生活中,我们要管理好自己,调理好自己的心情,除了要摒弃松懈以外,还要剔除内心的“暴乱”。这样一来,才能真正自觉调整好自己,为自己说话办事准备好良好的心态。否则,则可能变成梁先生所说的“无能的陷于机械性的人”,这是极为可怜的,亦是非常可悲的。
上一篇:《调整自己必亲师取友》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调理自己需要精神》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