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贺《老夫采玉歌》赏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04-29 12:24:10

老夫采玉歌

李 贺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当步摇的脆响从历史的地层中传来,我们就看到了两个世界的灵魂。

以玉制器源于何时,已不得而知,但尚玉之风的长盛不衰倒是一个无须考证的事实。玉石的温润洁美,致密晶莹,恰恰对应着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思想形态:仁、义、礼、智、信,于是谦谦君子之德常被比之于玉性,而历代帝王和封建官绅为标榜宣扬自己的“玉德”,也逐渐积聚和承传成一种尚玉之风,不但祭祀宗庙的礼器用玉,王孙媵嫔的佩饰用玉,就连殉葬,玉石也成了显示其地位与德行的重要标志。

作为着名的产玉之乡,西安近郊的蓝田县早在秦献公六年(公元前379年)就已设县,以周礼玉之美者为蓝,县出美玉,故名蓝田。彼时,葬玉之风盛行,蓝田玉曾一度被用来制作玉丧器。而将蓝田玉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则不能不提到秦始皇。据《太平御览》引玉玺谱记载,秦始皇时,得蓝田水苍玉,遂命李斯篆文,制为传国玉玺,八面正方螭纽,以鱼虫鹤蟮蛟龙刻之,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自此,蓝田玉遂成为国家重器,同时也成为宫廷之中备受青睐的贡品。到了汉代,尚玉之风更盛,《汉书·地理志》载,汉宫所用美玉几乎都产自蓝田,在汉茂陵出土的汉武帝时的大玉铺首均为蓝田玉所制,而汉乐府《羽林郎》中更有胡姬“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的诗句;当历史走到唐代,王孙妃嫔、达官显贵对玉的奢求也达到极致,蓝田玉的开发随之进入空前的鼎盛时期,彼时,玉石已经成为蓝田向朝廷贡奉的主要贡品之一。而随着制玉工艺的日臻成熟,唐玉器也有了更加明细的划分,主要分为玉礼器、玉丧器及生活玉器几类,具体形制则分为:圭、璧、璜、琮、瑁、睿、琥、散、敦、珩、戚、玳、璋、玉律管、蹬、押及钗、环、镯、玉带等数十种,在这其中,用途最多的就是玉带饰和玉步摇,为此,唐代规定了明确而严格的用玉制度,玉带列在金银铜铁带之上,玉步摇则由金银铜金属嵌蓝玉而成,玉片极薄,雕有精致的花鸟纹饰。传说当年李隆基宠幸杨玉环,送给这位美人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蓝田玉,由于其纹理结构似冰块撕裂一般,所以后来人们用杨玉环的小名芙蓉命名此玉为“冰花芙蓉玉”。

受苦的自然是黎庶苍生,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为了成就帝王官绅的“玉德”,而远涉重山峡谷、激流险隘。在技术手段并不发达的古代,捞玉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艰辛的采玉方法,春季气温升高,冰雪融化,河水暴涨,山上的一些原生玉矿经风化剥蚀后,玉石碎块便由洪水携带奔流而下,到了低洼地带因流速骤减,玉石就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秋季随着气温下降,河水渐落,玉石得以显露,人们更开始了艰苦的采玉工作。山岩高耸起欲望的峰峦,江河腾动起欲望的洪波,二者之间,却悬挂着一根采玉的绳子,悬挂着一个瘦弱的生命。锦衣玉食的王孙贵胄们永远也读不懂这帧哀婉的风景,而水下的玉石知道,采玉人眼中的秋天一如羊脂玉中的历历瑕斑,充斥着最苍凉的血色。

成批的玉石从深山峡谷中走入京城,在那里,粗糙的玉石被打磨抛光,继而被雕琢成玲珑剔透的玉环、玉璧、玉玦、玉簪。阳光之下,丽人们将华贵的步摇插进青丝,娉婷起灿烂的步伐。玉片悦耳的撞击声和谐地对应着每一张粉靥,丽人们却同时忽视了一丛渗进步摇的血斑。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李贺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