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瞡《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05-07 15:25:17

李瞡《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①,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②,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③,小楼吹彻玉笙寒④。

多少泪珠何限恨⑤,倚栏干⑥。

注释

①菡萏(hàndàn):荷花的别称。销:通“消”。翠叶:指荷叶。

②韶光:美好的时光。

③梦回:梦醒。鸡塞:即鸡鹿塞。在今陕西横山县西。此非实指,乃泛指边塞。

④吹彻:即吹完最后一曲。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亦含终止意。玉笙:笙的美称。笙,一种吹乐器。

⑤多少:一作“簌簌”。何限:一作“无限”。

⑥栏干:即栏杆。

赏析

《浣溪沙》的正格是上阕三句都押平声韵,下阕后两句押平声韵,“摊破”则将第上下阕第三句都变成仄声韵,在三字格的第四句押平声韵。此处“不堪看”的“看”为平声韵。这首词抒发思妇悲秋的情思,上片写秋景,下片写愁情。萧瑟的秋风,凋残的荷叶,不仅使思妇心情抑郁,叹息美好年华易逝,而且也正是其凄凉心境与憔悴面容的贴切象征。秋景残败固然不堪看,而人之憔悴更不堪看。上片虽是写景,但显然是带着主观感情之写景。“西风愁起绿波间”,与王国维说“泪眼问花花不语”是“有我之境”是相类,花本不会说话,在思妇眼中却是无语可答,西风吹皱湖水,本是自然现象,在思妇眼中却似乎是西风绿波的愁苦之状,写西风绿波之愁,实是写思妇之愁,正如冯延巳《谒金门》开头两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同样是写景而景中寓情,是写思妇心中的春水涟漪。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黄庭坚曾与王安石有一次对话,王安石问黄庭坚南唐词哪句最好,黄庭坚说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王安石却说,不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接受者对前人作品各有偏好,这是正常现象。“细雨”两句写在细雨声中,梦中咫尺,醒后天涯,梦中相会,醒后却仍然远隔千山万水。细雨即能滴破相思梦,既写出思妇愁思入骨,不能安眠,淅淅沥沥的细雨也营造出凄清的意境,更何况还有幽怨的玉笙声萦绕在小楼之中。这两句对得很工整,颇有律诗词意紧缩凝炼的特征,每一个词都自有意思,而词与词之间不可作简单的主谓宾的逻辑排列,它们共同形成内涵丰富的意境。比如“小楼吹彻玉笙寒”,是说在小楼上吹罢一支笙曲,感到了寒意;也是说吹罢一支笙曲,凄凉的乐声萦绕在小楼。这个“寒”,可指乐声之寒,也可指环境之寒,还可是心境之寒。李瞡另一首《摊破浣溪沙》在过片也是一联对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同样对得很工整,且体现了纤巧婉弱的词境。

从表面看,这无疑是一首思妇词,表现女子梦中的思念和梦醒之后迷惘、凄清的情感,思念与幽怨的意思在“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表现得很清楚,也很优秀,所以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但王国维最欣赏的是开头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认为它“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应当说,“细雨”两句和“菡萏”两句各有特色。“细雨”两句重在艺术表现上的优秀,而王国维欣赏“菡萏”两句,因为他论词是讲境界的,“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观点;他又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用来比喻的三首词本来都是爱情词,但又有着可以申发的言外之意,这便是王国维所称有“境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它在写景中有令人无限回味的言外之意,其中或许渗透着作者关于人生的不堪迟暮之感,又或许暗含着作者在当时风雨飘摇的国势中的无奈、悲凉之感。这正是体现“士大夫之词”的南唐词的普遍特色,与应歌的西蜀词有所不同。

浣溪沙

唐代教坊曲名,一般将双调42字、押平声韵者视为正格本调。也有押仄声韵的。另有《摊破浣溪沙》,即将正格本调摊破一二句,增字衍声,加上“摊破”二字以示区别,如李瞡《摊破浣溪沙》。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李瞡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