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五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1]
【原文】
紫阁相逢处[2],丹岩托宿时[3]。堕蝉翻败叶,栖鸟定寒枝。
万里飘流远,三年问讯迟[4]。炎方忆初地[5],频梦碧琉璃[6]。
【注释】
[1]“五月十五”除朱注本外,各本均作“五月六日”。据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此诗当作于诗人在桂幕时。而诗人于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三月初七离京赴桂,闰三月初途经江陵,同月底抵潭州,四月初离潭州,五月初九抵桂林。因而作五月六日为误,从朱本。彻师:僧彻。《通鉴》作僧澈。《通鉴》:“懿宗咸通十二年幸安国寺,赐僧重谦、僧澈沈檀讲座。”
[2]紫阁:即紫阁峰。张礼《游城南记》:“圭峰、紫阁在终南山四皓祠之西,圭峰下有草堂寺,紫阁之阴即渼陂。”《通志》:“紫阁峰,鄂县东南三十里,旭日射之,烂然而紫。”
[3]丹岩:即紫阁峰。托:一作“议”,又作“记”,皆误。《庄子》:“假道于仁,托宿于义。”
[4]三年问讯迟:《法华经》:“诸佛皆遣侍问询释迦牟尼佛。”《维摩经》:“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问询起居。”此“三年”字不必拘看。
[5]初地:《楞严经》:“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即初生地也。”此处系借佛家语喻当年相逢之地。
[6]琉璃:各种天然的有光宝石,本名璧琉璃。此处指以琉璃装饰的佛像。
【译文】
我与你曾在紫阁峰相遇,在这丹岩之下的佛寺一起同宿。我遇见你,就如掉在地上的寒蝉得到落叶庇护,归鸟安定在栖身的寒枝。我在很远的地方漂泊,离开多年,未曾问讯。我身处桂林,经常回忆紫阁初见,梦见庄严的佛寺。
【赏析】
这首诗以“忆”为诗眼,回忆当初与彻师相逢于紫阁、同宿佛寺之事,颇感怀念,有羁留郁顿之态,恨见道之迟。首联写昔日相见及同宿事,纯叙事笔法,点到即止,然而怀念的意味不道自明,反增余味。次联借寒蝉败叶、栖鸟寒枝之景,渲染秋天萧索、凄冷的氛围,自然带出诗题:“秋”。万物皆感秋之凉气,皆寻避难之所,“败叶”之于“堕蝉”;“寒枝”之于“栖鸟”,皆是如此。虽寒犹能“定”,曲折尽情之妙,寄托着诗人虽身世流离,然勉强可安之感,紫阁之于诗人便犹救命稻草,情绪微妙复杂,笔墨浅近、情致起伏。颈联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叙述漂泊无定的事实,因而许久未曾问讯,而生思念之情。尾联叙及自身现状,以“忆”点题。“频梦碧琉璃”,仿佛戛然而止,深藏无尽思绪。一生漂泊,回忆初地,诗人在入世与出世中反复纠结,没有答案。
上一篇:《李商隐·锦瑟》阅读理解
下一篇:李商隐《又效江南曲》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