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的《春怨》写的是什么意思?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05-20 17:05:09

刘方平《春怨》

在唐代擅长写绝句的诗人中,开元、天宝年间的刘方平也是为人所称道的。下面是他的一首题作《春怨》的七绝: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诗句借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典,以“金屋”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诗的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使“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诗的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进一步为“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诗的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与李重元《忆王孙》词中“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句所写的境界相似。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一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到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这样,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但从画面效果说,不能一味暗淡,使人感到暗淡无光,需要有较明亮的色彩起衬映作用。可是,如果在画面上点染上嫣红姹紫,又与整首诗的情调不相协调。这里,诗人选择了洁白耀目的梨花来点破暮色,而且是落花满地,不是繁花满树。这就既使光色明暗相间,而又不破坏这首诗所要表现的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诗人在着色上也是费了一番匠心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馀;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喻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其曰“日落”,其曰“黄昏”,其曰“春欲晚”,其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一象喻手法的运用,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刘方平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