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与赏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05-04 12:03:33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与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③。千寻铁锁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头⑤。

人世几回伤往事⑥,山形依旧枕寒流⑦。今逢四海为家日⑧,故垒萧萧芦荻秋⑨。

注释

①西塞山:又名道士濬矶,在今湖北黄石市东长江边,横江一面,既险且峻,壮若关塞。三国吴设江防于此。晋太康元年(280),王濬(jùn)率晋军舰队,自蜀东下灭吴,在此用烈火烧熔东吴横江铁索,乘胜直取金陵,统一全国。刘禹锡在长庆四年(824)由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沿江东下,途径西塞山,感而赋诗。

②楼船:高大的战船。益州:今四川成都。王?时任益州刺史。

③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称建业,为东吴国都。王气:帝王之气。黯然:昏暗无光貌。

④寻:古以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⑤降幡:降旗。石头:城名。亦名石首城,又名石城。原为战国楚威王金陵邑,筑于威王七年(前333)。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吴孙权徙治秣陵,翌年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改名石头。依山为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为攻守金陵必争之地。故址在今南京市西石头山后,南北全长约三千米,地基遗迹为赭红色。

⑥往事:兼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迭相亡国的史事,因六朝都建都金陵。

⑦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

⑧四海为家:意即国家统一。

⑨故垒:六朝以来的营垒遗迹。萧萧:秋风声。芦荻:两种生长于湿地和水边的同科异种植物。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咏王濬灭吴的历史,但又不限于此,有一种整体的观照。“人世几回伤往事”是承上启下的句子,概括性很强,把六朝以来一一灭亡的史实一句带过,一方面由吴、晋更替的具体史实描写转为带有总结性的概写,另一方面又由“伤往事”将咏史转为作者带有深沉的理性思索的感怀。“依旧”两个字,强调了山川险要是不足为屏障的,历史的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联已经跳出具体史实,用人世变迁和山形依旧对举,具有发人深思的味道;而尾联更进一步,一方面表露出对于当时藩镇割据局面日趋严重的现实针对性,寓含着诗人要求统一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大大延展了吴、晋兴替的历史时空,从而促发一种规律性的思考。“今逢四海为家日”所体现的是刘禹锡“居安思危”的政治家本色,而这首诗更为精彩的是处处体现出的作者作为思想家的思辨色彩,诗歌在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中饱含哲理。不过这种哲理性绝不是枯燥的议论,而是通过精妙的艺术手法和诗歌含蓄深沉的内蕴体现出来。

薛雪《一瓢诗话》评价这首诗:“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似议非议,有论无论”是说它把议论融会在描写与抒情当中,既有理性的深度,又不失诗歌的韵味。“气魄”是说诗歌具有悲凉而不衰飒、沉重而不失坚韧的精神气脉,以及纵横千古、涵盖一切的气象。“法律”是指诗歌的艺术手法。据说这首诗其实是一首竞赛的命题作文,当时同题赋咏的还有元稹、韦楚客、白居易,都是当时诗坛的名人,刘禹锡的诗最先写好,白居易一看叹息道:“四人探骊龙,禹锡已获珠,余皆鳞矣”,(《鉴诫录》)“探骊得珠”的本意出自《庄子》,不过白居易所用的引申义后来反而被用得更多,指文章能够表现出题目的精蕴所在。白居易的意思是称赞刘禹锡已经写得好得不能再好,所以他们几个干脆搁笔不作了。

此诗好在作者于极短的时间里写出如此见地高远而又格局雄阔、意蕴深厚的佳作,且用精妙的艺术手法很好地衬托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对仗工整的七律,在艺术表现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意为主而又意在言外、境生象外,他的诗歌有着高远的立意,而这种立意是通过韵味无穷的诗境来表现的。这跟刘禹锡的诗歌理论有关系。他强调诗歌应以意为主、应当炼意,又认为:在表达精微感情和深微境界方面,诗歌是文章的精华,具有意在言外,辞近旨远,象外有境,涵咏深长的审美特质。这两种诗歌主张都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问题。“以意为主”的思想其实主要体现在宋代,而刘禹锡对于“意”的强调就使他的诗歌具有了一些理性色彩,但这种理性色彩还不像宋诗那样浓厚,因为刘禹锡同时又强调“意在言外”、“象外有境”。

如此诗以“寒流”来写江水,以萧萧秋风、瑟瑟芦荻来烘托营垒的残败,就是用一种阴冷、晦暗的色调和肃杀的季节、景物来表现遗址残迹的凄凉,通过对环境的渲染来衬托作者对历史与现实深沉的思索。试想一下,如果“今逢四海为家日”后面所接的不是“故垒萧萧芦荻秋”而是一种比较灿烂的景致,那诗歌意境所传达出来的言外之意就会完全不同了,那似乎就是在历史的朝代更替和今天的四海一家之间形成一种对照,表现作者对于今天四海一家的欣喜,就完全没有了作者深邃的哲理思索和历史反思。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刘禹锡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