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金陵五题》原文|注释|赏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05-04 21:53:20

刘禹锡《金陵五题》原文|注释|赏析

山围故国周遭在②,潮打空城寂寞回③。

淮水东边旧时月④,夜深还过女墙来⑤。

———其一《石头城》

朱雀桥边野草花⑥,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⑦,飞入寻常百姓家⑧。

———其二《乌衣巷⑨》

注释

①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这组诗即作于和州任职二年期间。

②故国:故城。金陵在六朝时一直是国都。

③潮:指长江的江潮。

④淮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市区。

⑤女墙:城上凹凸形的矮墙。

⑥朱雀桥:六朝时建康(今南京)南城门朱雀门外的古浮桥,横跨秦淮河上。晋时称“朱雀桁”。桁为船连而成。故址在今南京镇淮桥东。乌衣巷即在朱雀桥附近。

⑦王谢:六朝时王、谢为望族,故常并称。后世以王、谢为高门世族的代称。堂前:正房前面,此指官僚府第。

⑧寻常:平常,普通。

⑨乌衣巷,地名,三国时吴在此置乌衣营,以士兵穿乌衣而得名。东晋时,王、谢等望族居此。在今南京市东南。

赏析

这是刘禹锡关于金陵的咏史诗。共有五首,这里选了其中最有名的第一、二首。第一首咏“石头城”,第二首咏“乌衣巷”。高棅的《唐诗品汇》评价《石头城》说:“意在言外,寄有于无。”这怎么理解呢?《石头城》不同于《西塞山怀古》,它完全脱离了对具体史实的描绘,诗歌描写的是石头城夜深月照女墙的寂寞景象,全部都是景语,但是它包含着作者很多的言外之意。石头城是三国孙权所筑,所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本来是凭借长江天险的要塞之地,但是现在城空国故,六朝繁华也已经成为过往,江山依旧,而人事全非,这就具有一种普遍的历史涵盖性。关于月亮这个意象,此前很多诗人都表现过,刘禹锡这里也沿袭了前人赋予这个意象的一些内涵。“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个“旧”字说明今天的明月还是旧时的明月,旧时的明月曾经照见旧时的繁华,“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还”字,说明明月依旧,宇宙永恒,然而,世事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旧时的明月现在照见的是满目的凄凉。作者的言外之意,或许是感慨繁华不永、盛衰变化,或许暗寓着社稷兴亡在德不在险的思索,这些思索感慨在诗歌当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示,但又可以从诗意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这就是“意在言外,寄有于无”的意思。

《乌衣巷》同样可以用这两句话来评价。它的言外之意也是表达盛衰之感,而在意象的选择上比《石头城》更有创意,即“燕”的意象。明月照耀作为一种宇宙现象,它的永恒存在并不令人感到惊讶,而作者在《乌衣巷》中所描写的燕子,它的生命比人还短暂,怎么能够历时几百年还在飞来飞去呢?所以同样是“旧时”,“旧时燕”和“旧时月”的意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实际上,作者用“旧时燕”这个意象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旧时月”一样,都是用一种永恒固定的参照物,来表达人事的盛衰变化。

读者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一个个体的燕子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作为一个物种的燕子,它在堂前飞来飞去这一种现象并没有什么变化,所以也可以作为永恒固定的参照物。它以变化中的永恒作为参照物,比用明月这个多次被人用到的意象更有新鲜感。而燕子这个意象还有另外一种解读,就是从佛禅的角度来看。佛禅对于时空的超越,其主旨在于见性归心。就空间而言,“纳须弥于芥子”,就是极大包含在极小之中;对于时间而言,可以“一朝风月,万古长空”。所以诗中的“燕”,是活生生的现在,又是“旧时”的,也是将来的,这个形象是生命、生意、心性的一个符码,它在色相世界里只是做纵向的移动。即它本来就可以担当像“月”那样代表永恒的参照物。刘禹锡是深谙佛禅之道的,所以他在用燕子这个意象时,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很有想象力,而在他来说可能只是佛禅修养的一种自然的体现。所以在这两首诗里,淮水、明月、潮水、青山、广漠的夜空象征着悠久与永恒,作为衬托人事的短暂与渺小的参照物而出现在诗中,不难发现,这些象征悠久与永恒的都是自然之物,只有“燕子”这个同样是代表永恒的参照物不是自然之物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正体现了这个意象的独特之处。

可以看出,刘禹锡是站在高远的审视点上,以万物都是要变动、发展的宇宙观来看待社会的盛衰和人生的遭遇,反思历史,体察人生,慨而不悲,往往表现出一种哲人的气质。这使他的怀古咏史诗具有了不同于前代的独特意义。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刘禹锡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