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送别绝句》
在写送别的五言绝句中,广为人称道的有刘长卿的一首以意象清远、韵味悠永见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在当时也以诗名,是雲门寺诗僧,《唐才子传》称其“初居嵩阳兰若,后来往匡庐东林寺。如天目、四明、栖霞及衡、湘诸名山,行锡几遍”。刘长卿写这首《送灵澈上人》诗时,看来他正驻锡在位于今江苏丹徒县南的竹林寺,至于从竹林寺又将云游何方,诗中没有写明。在刘长卿集中还有两首送别灵澈诗:一首题作《送灵澈上人归嵩阳兰若》;一首题作《送灵澈上人还越中》。这首诗或与其中的一首有关,或是另一次送别。如果就诗篇内容试推测这次两人分别的情况,可能是灵澈从竹林寺启程它往,刘长卿与他在寺中话别后送到寺外,看他在山路上远去后写了这首诗;但从“荷笠带斜阳”句以及上句的“钟声晚”看,此时已是钟声报晚,夕阳西斜,远行之人似不应这么晚才启程。另一可能是,灵澈并非远行,只是从城中返归山寺,或虽将他往,并不是当日启程,刘长卿与他在城中会晤后,相送到山脚下,诗中写的就是看他上山回到竹林寺的情景。那么,诗的首句“苍苍竹林寺”,应是从山下仰望之景;次句“杳杳钟声晚”,应是在山下遥闻之音了。
这是一首藏情于景、景中见情的诗。诗的上半首是一幅绘声绘色的风景画。它的画中景是一座竹木青翠茂密的古寺,它的画外音是几声令人悠然神远的钟声。诗的下半首是一幅传神入妙的人物画。画中人是一位在夕阳斜照的山路上荷笠独往、渐行渐远的诗僧的背影。展读这首诗时,我们被带入一个诗情、画意两相融合的境界,感到既在欣赏一首有画意的诗,也在欣赏一幅诗情荡漾的画。如果说诗篇中也有暗示情意之笔,那在上半首中就是一个“晚”字,在下半首中就是一个“远”字。从“晚”字透露出留连光景、依依惜别的心意;从“远”字透露出目送行人、心与俱远的情怀。这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长卿另有一首题作《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的七绝,也值得一读: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这首诗在意境和写法上与《送灵澈上人》全然不同。它的前两句直写相别之事:上句“万里辞家事鼓鼙”,是对李判官远离家乡、投身军旅这一壮举的赞美;下句“金陵驿路楚云西”,是写他沿金陵驿路而去。诗的后两句曲写惜别之情:上句“江春不肯留行客”,本是诗人恨不能把行客留住,但不说自己无法挽留,而抱怨驿路边的春江不肯挽留;下句“草色青青送马蹄”,本是诗人恨不能伴行客远去,但不说自己无法伴送,而羡慕驿路上的青草远送去骑。从整首诗看,前两句即事写来,平平无奇;后两句则以奇想巧思把别情离绪深一层,曲一层地表达出来,从而振起全篇。
春江、青草是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但诗人却有他的独特的观感,在他的心中、笔下,一江春水似应有知,萋萋芳草似若有情,都被人格化了。与这首诗的“江春”句用意相似的有晏殊《踏莎行》词中“垂杨只解惹东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两句。这里,春江也好,垂杨也好,仿佛它们都应当深知、也应当同情人间离别之苦,而一个只顾向东流去,不肯留住行客,一个只会随风飘舞,不解系住行人,无怪要受到诗人、词客的责怪了。与“草色”句可以合参的则有欧阳修《玉楼春》词中的“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两句。这里,芳草多情,明月有意,一个不忍与行客分离,一路相送到天涯,一个心念旅人的寂寥,远道相随到孤馆,当然会得到诗人、词客的赞赏了。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惯常运用的,如无名氏《西州曲》中“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州”句、陈羽《吴中览古》诗中“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句、杜牧《赠别》诗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句、张泌《寄人》诗中“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句等,在手法上如出一辙,都是托物言情,移情于景,变自我的感情为景物的感情。
以上两首刘长卿的送别诗,各有特色,各具风味,都不失为唐人送别绝句中的佳作。
上一篇: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下一篇:刘长卿《听弹琴》原文、注释、译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