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欧阳修《戏答元珍》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05-04 10:21:24

[北宋]欧阳修《戏答元珍》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原文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

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距京城已远,故云。

山城:指欧阳修当时任县令的峡州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夷陵面江背山,故称山城。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残雪,初春时雪还未完全融化。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归雁,春季雁向北飞,秋天南归,故云。又传说它能为人传信,古时常用作思乡怀归的象征物。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美好的景物。

曾是洛阳花下客: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祐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领略了当地牡丹盛况,写过《洛阳牡丹记》。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幼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谥号文忠。他提倡古文,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译文

我真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已是二月,居然还见不到一朵花。

有的是未融尽的积雪压弯了树枝,枝上还挂着去年的橘子;寒冷的天气,春雷震动,似乎在催促竹笋赶快抽芽。

夜间难以入睡,阵阵北归的雁鸣惹起我无穷的乡思;病久了又逢新春,眼前所有景色,都触动我思绪如麻。

我曾在洛阳见够了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这里的野花开得虽晚,又有什么可以感伤,需要嗟讶!

赏析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题首冠以“戏”字,是声明自己写的不过是游戏文字,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诗的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破“早春”之题:夷陵小城,地处偏远,山重水满,虽然已是二月,却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气象,又抒发了自己山居寂寞的情怀。

颔联承首联“早春”之意,选择了山城二月最典型、最奇特的景物铺开描写。夷陵是著名橘乡,橘枝上犹有冬天的积雪。残雪之下,去年采摘剩下的橘果星星点点地显露出来,这是“残雪压枝犹有橘”的景象。夷陵又是著名的竹乡,那似乎还带着冰冻之声的第一响春雷,将地下冬眠的竹笋惊醒,准备破土抽芽了。同时用一“欲”字,写出竹笋在地下正要抽芽的情态,将一般人未察觉到的早春景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诗的颈联由写景转为写感慨:“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诗人远谪山乡,心情苦闷,夜不能寐,卧听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无尽的乡思。

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

这首诗是诗人遭贬谪后所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和自解宽慰之意。欧阳修对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心潮难平,故在诗中流露出迷惘寂寞的情怀,但他并未因此而丧失自信或者失望,反而更多地表现了对前途的信心。

知识链接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欧阳修懂事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听从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欧阳修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