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很少有能做到心无旁骛的,然而钱先生给人的印象却永远都是一个专注于书的学者。钱先生的埋头苦读、孜孜不倦,是文学史上一段不媚俗、不媚上、专心学术的精神典范。
钟情于书,故名锺书。说起来,钱先生的名字由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来源共有两个版本。其一便是钱先生的妻子杨绛先生所说的:钱先生周岁的时候抓周,抓到了一本书,因此取名字为“锺书”。而另一个版本是在钱先生出生那阵子,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本《常州先哲丛书》给钱先生的祖父,于是老爷子一高兴,就给自己的孙子起了“锺书”的大名,而之前所起的“仰先”也就成为了小名。然而,不管是哪一种说法他们都传达了同一个意思:长辈们希望钱先生长大之后能有一番文学作为。
杨绛先生这样记述道:锺书四岁由伯父教他识字。伯父是慈母一般,锺书成天跟着他。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锺书都跟着去。他父亲不便干涉,又怕惯坏了孩子,只好建议及早把孩子送入小学。锺书六岁入秦氏小学……他上学不到半年,生了一场病,伯父舍不得他入学,借此让他停学在家,他七岁,和比他小半岁的堂弟锺韩同在亲戚家的私塾附学。他念《毛诗》,锺韩念《尔雅》。但附学不便,一年后他和锺韩都在家中由伯父教。伯父对锺书的父亲和叔父说:“你们两兄弟都是我启蒙的,我还教不了他们?”父亲和叔父当然不敢反对。而钱先生在伯父的教导下,更是对书爱不释手。
“锺书和锺韩跟伯父读书,只有下午上课……每天早上,伯父上茶馆喝茶,料理杂务,或跟熟人聊天,锺书总是跟着去。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又花了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家里的小说只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正经小说……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之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家里不藏。锺书吃了酥饼就孜孜看书,直到伯父叫他回家。”
在浓厚的知识氛围中汲取自己的营养,从识字的过程中进入了古典文学和通俗小说的道路,这可能就是钱先生钟情书本的原因了。
在钱先生的眼里,读书有读书的态度。读书,不能以一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来进行,相反,读一本书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中国人在读书的时候,向来是没有什么耐心的,书读到一半就扔掉的人比比皆是。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连一本书都没有耐心读完的人,这可能就是他之所以成不了智者的缘故吧!
读书做笔记是一件很有好处的事情。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所以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把笔记做到了忘我的境界,做到了超然的地步,那这个人还真的可以称为一个聪明人。钱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喜欢读书,也习惯做笔记。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外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致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
喜爱读书的钱先生,有时只能用“痴颠”两字来形容。用其他的言语是无法描绘出钱先生喜爱书的那种程度的。他在读书的时候,时常畅游在自己的世界中,偶尔的时候,喜欢发散自己的思维,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
譬如他在幼时读小说的时候会这样想:《三国演义》里的关公手持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如何能敌过《说唐》里李元霸那一对800斤的锤子?而李元霸那一对锤子到了《西游记》里,又如何能比得上孙悟空那13500斤的金箍棒呢?他比来比去,一直纳闷:“为什么一条好汉只能在一本书里称雄?”
这虽是一个孩童的想法,但是他的这种从小就善于通过自己的阅读来进行前后联想的状态,这种心思不得不让很多人为之吃惊。钱先生日后的治学当中,经常会使用古今中外的学问来进行比较,这或许便是得益于他当初的这种“冥想”吧!
人生智慧的诠释其实有很多种,而在钱先生这里,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面对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要执着并专注去研究,这样不仅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人才,而且能得到持久的快乐。为人做事,切忌半途而废,试问一个连自己最本职的工作都做不好的人,又有谁会觉得这个人是聪慧的呢?
为人必先修身,修身则必要养性。专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本能。当我们真正做到了心无杂念,将自己全部的心思投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相信我们一定会体会到钱先生当时的心境。为人之大智,做事之大端,专注必先位于首位!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蔚为大观,得益于自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