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①,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②。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③,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花褪残红:此指春花将谢。
②“枝上”二句:柳絮飘尽,芳草遍野,显示春意已残,绿意葱茏。
③悄(qiǎo):寂静无声。
赏析
感伤春光易逝的作品,词中不可胜数,苏轼这首《蝶恋花》,在秀丽的意象、婉媚的风姿中暗含人生哲思,耐人品味,故能独树一帜,千古传唱不衰。“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几句是写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春花凋谢、残红将尽,青杏已经出现在枝头,表明春天将要过去、夏天就要来了。对于春天的逝去,宋人多抱着较理性的态度,更为乐观旷达。这种乐观旷达一方面固然是他们看到了春花虽逝、夏木阴阴的事物的全貌,另一方面还因为他们用理性的态度克制自己的情绪。他们与常人一样,也有喜爱春天的情感,对于春天的逝去自然也是不舍的,所以虽然旷达,却又不免有伤感。“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所以作者也交织了伤春和旷达。
接下来,作者将目光从枝头转向更广阔的空间,发现了更美好的景致:“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盘旋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这两句描写就进一步冲淡了上几句的伤春情绪。它的视野开阔,“燕子飞时”所描写的动态、活泼的景象,冲淡了“花褪残红”的静态、萧疏的景象所容易带来的伤感情绪,而“绿水人家绕”的“绿”字也很有生意。水里的青草、浮萍和岸边的绿树倒映在水中,显得水也成了绿色,表明这不是枝上刚刚长出嫩芽的初春,而是绿意葱茏的暮春。这样的暮春不是花谢花飞的凄凉景象,而是一派生机勃勃之景。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和前几句的情绪一样,仍然交织着伤感与旷达的复杂心情。作者虽然看到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但他并没有因此完全摆脱伤春的情绪,所以又陷入下一轮的矛盾。“枝上柳绵吹又少”的“又”字,极具感情色彩。柳絮越来越少,意味着春天越来越走到尽头,而一个“又”字,表明作者一直在关注着、眷恋着春天的逝去。清代王士?曾经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意指苏轼这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比柳永词还要绮靡。此处的“绮靡”不是爱情词的香艳缠绵,而指充满婉约词的深于情的特点,深婉感人。下句“天涯何处无芳草”,作者的情绪仿佛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又由伤感变为旷达:枝上的柳绵虽然越来越少,可是绿意盎然的芳草已长满天涯。在这样显著的矛盾情绪中,其实作者的伤感是真实的,旷达也是真实的,旷达不等于没有伤感,而是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善于在伤感中看到希望。
下片由写景转到一个颇有点戏剧性的场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可说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意象。古代的女子无法像男子一样自由地在社会上活动,她们被隔绝在高墙之内,但是对于墙外的男子以及爱情的向往却是高墙无法阻隔的,于是“墙”成为无数爱情故事或单相思故事中的重要道具。比如宋玉的自我叙述当中,有对他无限倾慕的“窥墙”的东邻女;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说“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后成为白朴《墙头马上》的著名杂剧;当然还有《西厢记》中的“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跳墙与莺莺相会。所以,“墙”在文人笔下常常用来作为阻隔青年男女的相思或相恋的道具,苏轼此词同样有这层意思,但却有了新的表达。在关于“墙”的故事中,或是女方登上墙头,主动表示,或是男方跳墙过来,继续发展,这样,爱情故事才能有下文。在苏轼这首词里,“墙”却阻隔了“行人”,他无法得见“佳人”,这个无法继续向爱情故事发展的故事也就超越了描写单纯的男女之情,而蕴含了更多的意义。
高墙分隔两边,一边是墙外路过的行人,一边是墙内佳人的笑声。词中的女性形象可谓不计其数,女性尤其是婉约词的绝对主角,词人们总是对他们心目中的美丽女性的容貌体态、穿着打扮极尽描写之能事,而苏轼此词中的女性,显然也是“行人”心目当中美的化身,他看不见这个女子,只能通过笑声想象,而想象是任由人自由发挥的,所以苏轼是别出心裁地在词中通过笑声刻画了一个美丽女子的形象。这个行人想象中的美丽女子让他顿生爱慕之心,只是“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佳人的笑声渐渐消失,只剩下行人在墙外独自怅恨。
下片写了什么呢?有研究者认为这词里的“行人”就是作者自己,他在墙外听到妙龄女子的充满青春气息的欢快笑声,而感慨自己年华已去,只能独自怅恨。这固然是一种解读。但在我看来,这首词下片所写的似乎是一个单相思的爱情故事,但又不仅仅如此,它还充满了象喻的意味。那墙里佳人的笑声,犹如暮春时节最后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人以无限遐思;只是这风景也如同春光一样易逝难留,于是只能“多情却被无情恼”。正因为下片不仅仅是一个单相思的爱情故事,上下两片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上片的景物描写不但为人物的出现铺设环境,而且与下片都体现了词人对于短暂而美好的事物的欣赏与留恋。不过,词中虽有美好事物难以久留的伤感,而“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又最突出地显示出苏轼的本性,表达了他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作者选取自然现象中常见的季节更替和生活中普通的情感波澜,把它提升到审美与哲理的层面,表达了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态度,从而给人以回味不尽的意韵。
上一篇:赠别词《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原文赏析、作者思想情感解读、艺术创作手法解读?
下一篇: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作者表达情感解读、写作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