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③。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④,何时忘却营营⑤。夜阑风静鄃纹平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⑦。
注释
①临皋:地名,在黄州的江边。作者的寓所在此。
②东坡:地名,在黄州。作者后来在此筑“雪堂”,并给自己取“东坡居士”之别号。
③“家童”句:指家童已酣睡。
④“长恨”句:怅恨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典出《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如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⑤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子。这里是指为名利而忙碌、奔走。
⑥夜阑:夜深。錵(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波纹。錵,一种有皱纹的纱。
⑦“小舟”二句:意谓此后将隐居于江湖之间。
赏析
这首词写于谪居黄州时期。苏轼在《自题画像》中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指代苏轼一生的三次贬谪。如果从传统的眼光来说苏轼的“功业”,这当然是自嘲的反话,但如果从苏轼的思想和文学的角度来说,黄州、惠州、儋州确实可称得上他的“功业”,他在贬谪当中思考人生,获得精神的自我慰藉和解脱,文学创作上也一次次获得飞跃。比如黄州时期,诗、文、词都有很多佳作,词尤其显著。因为在乌台诗案中,他是因诗和文获罪,所以贬谪以后毕竟有所忌惮,不大敢作诗文,词的数量则显著增加。因为词是小词,不登大雅之堂,苏轼因此把他在诗文中不敢写、不能写的思想和情感都拿来在词里表达。这既与他一向诗词并尊的观念有关,同时在客观上也进一步提高了词的地位。词变成和诗一样有着广阔的境界和无限可能的表现力的文体。这首《临江仙》所表达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议论化的语言和说理的特色,就明显体现着苏轼的创变。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在谪居期间,无以养家,就亲自躬耕,开垦了一片荒地,命名为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他写了很多关于东坡的诗,其中一首绝句《东坡》最能体现自号为东坡居士的用意:“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尽显其不随流俗的倔强与孤傲。“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夜深了回家,使劲敲门,可是家童睡得很死,听不见,于是转而“倚杖听江声”。似乎只是在闲闲地描写一些日常生活的举动,却也暗含着一个智者的哲思。苏轼后来贬到惠州时,写过一篇小品文叫《记游松风亭》,写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而亭宇尚远,正进退踌躇,“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苏轼既是执着地热爱人生,又是善于自我解脱的。当他无法归家、转而“倚杖听江声”时,也正是抱着“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人生妙悟,并进而感慨“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用老庄哲学来议论和说理,联系前两句,又会通了佛教的“无执无住”和老庄的“兼忘无待”,但其中包含着苏轼深沉的人生况味和情感,因此并不显得枯燥。苏轼是宋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型,他的文学中有很多佛道思想的体现,但佛教和道教对于他,从来不是真正的宗教皈依,而只是在人生困境中获得自我慰藉和解脱的良方。“夜阑风静鄃纹平”。从江声喧哗到“夜阑风静鄃纹平”,既是写自然之景,也是写心灵之景。作者从佛道思想中获得了顿悟和解脱。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要超脱尘世、隐遁江湖的愿望。归去、归隐,这是苏轼诗文词作品中都一再写到的意思,但他一生都从未真正归隐过,这是宋代文人的普遍特色,相比前代文人,他们既有更强烈的在田园或山林中寻求精神家园的归隐的愿望,也有更强烈的入世实现政治理想的愿望,这既是当时时代环境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也是他们有着自觉的使命承担。所以,写关于进退出处的矛盾和思考,这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主题,苏轼这首词,也正是这样一个主题的体现。
上一篇:春光易逝《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词、作者表达情感解读、艺术创作手法解读?
下一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写作背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