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zhuō)[1]未转黄茆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释】
[1]棹(zhuō):船桨。
【译文】
人去汴京,日夜兼程,向着钱塘我一路秋风;枫叶芦花,满目秋色,给了我满怀秋的逸兴。陶然于江淮的水阔天长,分不清远近,一片空茫;船上看山,青山在久久地守候,但见它随着船儿时低时昂。出颍口,入淮水,抵寿州,远远的白石塔立在前头;黄茆冈还没有到呢,船桨未转,船儿悠悠。波平浪静风软,望不到等在那里的故人身影,也许,我和他正同时伫立遥相望,面对着烟水濠漾……
【解析】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赴杭途中。苏轼七月离开汴京,沿蔡河舟行东南赴陈州,历颍州,出颍口,入淮水,至寿州。颍口、寿州均在今安徽境内。第一句“我行日夜向江海”实写由汴京赴杭州的去程,言外有一种贤人去国的忧愤抑郁之情。整首诗也写得蕴藉淡远,苍茫一片,微含着愁绪,这也正是当时苏轼的心境。苏轼此次出京,在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遭到王安石党人谢景温的诬告,苏轼不屑自辩,但力求外放。其通判杭州实是政治上遭到排挤、受到诬陷的结果。颔联两句写舟行景况,颈联叙自行所见。前六句写尽诗题的前半部分“出颍口初见淮山”。末联写遥望抵达之地,预想故人在埠头伫候,照应诗题的“是日至寿州”。全诗情景交融,神完气足,光彩照人,看似平淡实则奇警,看似松散实则精练,方东树评曰“奇气一片”。
诗中最精彩的当然是颔联。“长淮忽迷天远近”,船行长淮,水天一色,苍茫一片——写水写得有特色;“青山久与船低昂”,这一句相对水来写山,句意更为神妙,不言船行水上之起伏,却化静为动,反觉青山忽低忽昂地与船与人相伴——物我相融,情状全出,真神来之笔。东坡晚年谪居时还草书这首诗,可见他很偏爱这首诗。
上一篇:苏轼《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苏轼《初到黄州》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