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其一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清酣。
从此归耕剑外[1],何人送我池南[2]?
其二
但有尊[3]中若下[4],何须墓上征西[5]!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凄迷[6]。
【注释】
[1]剑外:即剑门关以南,指苏轼的故乡西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有“剑外忽传收蓟北”句,剑外也指蜀中。
[2]池南:一说安徽池阳之南,一说陕西池阳之南。疑非专名,似指西太一宫的池子之南。旧注引王建《宫词》“池南池北草绿,殿前殿后红花”,即作普通名词对待。
[3]尊:同“樽”。
[4]若下:吴兴若下村,以产酒闻名,这里代指酒。
[5]墓上征西:曹操作《让县自明本志令》,说他的志向是,在他死后能在他的墓上写道:“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苏轼反用这个典故,说只要有酒喝,何必做什么征西将军。
[6]“闻道”二句:进一步申述“何须墓上征西”的理由:即使做到宰相,人一死,马上就衰落了。乌衣巷:在金陵秦淮河南,东晋大臣王导、谢安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王安石在金陵的府宅。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苏轼这两句诗即用其大意。
【译文】
其一
秋天早晨的原野明净美丽,雨后秋风清爽,阳光妩媚。今后我辞官离京,返蜀耕田,有谁在池南为我送行举杯?
其二
只要杯中有若下村的美酒,何必在墓碑上题写“征西将军”!听说现在的王荆公府宅,已经荒草茂密,少有行人。
【解析】
西太一,官名,在京城西南八角镇,天圣六年(1028)建(见《东京梦华录》卷二)。王荆公指荆国公王安石。王安石旧诗指《题西太一宫壁》。元丰八年(1085)苏轼自登州被召还京任起居舍人,元祐元年(1086)三月迁中书舍人,七月奉命祭西太一官,见王安石的题壁诗。当时王安石刚刚去世,苏轼于是写下了这两首怀念友人、感叹世态炎凉的诗。前首感叹自己归耕时,王安石不可能再送行;后首感慨王安石一去世,门庭就突然冷落,因此何必追求功名富贵。苏轼同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始终是对立的,但对对方的“胜处,未尝不相倾慕”。(蔡僚《西清诗话》卷中)。苏轼从黄州迁汝州,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王安石亲自到江边迎接他,并一起游览钟山;读到苏轼的“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同王胜之游蒋山》),盛赞道:“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王安石曾劝苏轼买田金陵,以便朝夕相见,苏轼也有这种打算,并对王安石能急流勇退十分景仰:“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次荆公韵》),知道苏、王的为人和他们的私交,会有助于理解这两首怀念王安石的诗篇。
上一篇:苏轼《石鼓歌》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苏轼《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