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与印度电影
崔岩砺
1895年,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影,在欧洲问世。这门艺术诞生不久便被欧洲人带到了印度,并很快被印度人接纳,起初,在印度放映的是外国片,不久,一些外国摄影师开始在印度拍摄电影。1913年出现了由印度人拍摄的第一部无声影片。此后,电影事业便在印度扎下了根并迅速发展起来,以至20世纪60年代之后,印度发展成为影片产量居世界首位的电影大国,现在电影每天给上千万的印度人生活带来欢乐,成了广大人民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目前,印度电影年产量近千部,拥有电影制片厂70家左右,电影实验所约30个,有约400种电影杂志,1万多家影院,近30万电影艺术工作者,每天观众近2000万人次,用40多种语言生产各种影片。据法国《快报》(1992年5月1日)报道,20年来印度电影产量始终居世界第一,1990年生产影片已破世界纪录,达948部。印度电影曾一度蜚声国际影坛,多次在著名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奖。1979~1981年印、英合拍的彩色影片《甘地》获奥斯卡奖。印度最著名的导演萨蒂吉特·拉伊于1992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这些都说明印度电影事业规模之巨大、成绩之卓著,在社会和人民生活中所占地位之高、影响之广。印度的确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影王国。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艺术天才是多方面的。对他的小说、诗歌、戏剧、哲学等方面的才华,人们早已熟知,他的音乐、舞蹈以及晚年的绘画才能,在我国也已有不少介绍。而他在电影艺术方面的才能和贡献则是在他去世几十年后的今天,经过挖掘与研究,才为人们所了解。如今,印度电影事业走在世界前列,这一成就的取得,与泰戈尔的贡献不无关系。
欧洲人首先把电影带入印度的孟买,接着出现在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从此,这三大城市便成为印度电影事业发展的三大基地。加尔各答是西方殖民者最先步入的地方,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这一来自西方的新艺术形式很容易被当地文化阶层接受。孟加拉地区具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当电影扎根孟加拉后,便汲取当地的艺术营养,茁壮成长起来。更有幸的是,当时正值伟大的泰戈尔时代,这更为印度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印度的第一部有声片、第一部配乐片、第一部彩色片均诞生于加尔各答。印度最著名的导演萨蒂吉特·拉伊也是孟加拉人。
1901年初,孟加拉电影创始人希拉腊尔创办了“皇家活动放映机”,开始时是在小范围内放映,在“古典剧院”放映,有时也为私人家庭放映。后来他扩大放映范围,经常到外地巡回放映,还在戏剧节目演出后加映电影。电影逐渐与广大的普通观众见面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由于希拉腊尔不断钻研、改进放映技术,这样,电影艺术在孟加拉土地上扎下了根。
20世纪20年代,印度开始了电影的拍摄。加尔各答的影片公司拍摄了一批以印度古代神话为题材的无声片,有《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这些神话早已深深扎根于世世代代孟加拉人心中,所以,以此为题材的影片一经问世,便在很长的时间里受到人们着魔般的喜爱。除神话片外,希拉腊尔还拍摄戏剧短片,这种舞台与银幕相结合的形式也受到民众的极大欢迎。希拉腊尔为电影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因而获得国家颁发的金质奖。在他的荣誉薄上记载着他从事电影艺术的功勋,也有他为泰戈尔一家放映电影的纪实。因此,我们得知,当电影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刚刚步入孟加拉时,泰戈尔就与它有了接触,以后他便与电影结下了缘。
孟加拉著名电影导演尼丁·巴苏曾经谈到:“1917年,泰戈尔带我去国际大学,在他住处举行的歌舞会上,诗人突发奇想,让我将歌舞节目拍成电影,我照办了。剪接之后放给他看,他兴奋之极。到了吃饭时,他说:‘吃完饭接着看’。饭后,影片放映到黑夜。后来,我将此片送给了泰戈尔,现在它是国际大学的财产。”泰戈尔喜爱电影艺术,愿它能发展,所以积极扶植电影工作者。国际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悌兰德拉纳特·冈古利初涉电影业,想去英国学习导演,泰戈尔为他写了推荐信。很遗憾,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未能成行。
1920年,马旦公司准备将泰戈尔的话剧《牺牲》拍成电影,D·G任导演,他得到泰戈尔的赞同和帮助。泰戈尔表示不要任何报酬,当时女演员很少,由于没能找到合适的女演员,《牺牲》没有拍成。
1929年,马图·巴苏要根据泰戈尔的故事《安抚》拍片,泰戈尔非常热心地将故事改编成剧本,而且还在片中担任比戈拉姆的角色。遗憾的是,8部拷贝只拍了3部,1930年因泰戈尔出国,影片停拍。
1930年6月,泰戈尔去德国举办画展,在那儿他观看了电影《耶稣生平》,很为之感动。慕尼黑的著名电影制片社U.F.A.请泰戈尔写一部电影剧本,诗人欣然接受请求,并日以继夜地创作。剧本题为《儿童》(The Child),这是用英文写的一部具有新风格的电影剧本,是一个反映印度人民摆脱争吵、仇恨、穷困和饥饿的故事。很遗憾,这个剧本没有被采用。(The Child写好后,1930年发表在《纽约客》上。后来,诗人将它翻译成孟加拉文,并改名为《儿童圣坛》。)
1930年9月诗人对苏联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夫人比拉·乌达西娃说,他自己在琢磨拍一部影片,要把人类历史搬上银幕。泰戈尔描绘此片的第一个镜头:一座山,一座世界最高的山,山顶上空悬挂着一颗巨大而明亮的星,山顶上端坐着一位出家人……。说到这里诗人陷入了沉思,乌达西娃在她的叙述中说:在场的人都凝神倾听着,但诗人没有再讲下去,他只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而不是对整个影片的描述。
电影艺术对泰戈尔的吸引力是巨大的,1930年,他率全家开创电影事业。1930年7月30日《孟加拉之声》报道了一则消息:最近加尔各答有关当局按照开办有限公司的有关规定为一家新的影片公司办理了注册登记,此影片公司名为“本国新影片公司”,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为该公司的董事长,他的亲戚,著名作家伯罗摩特·乔杜里,迪南特罗纳特·泰戈尔及奥罗干特罗·泰戈尔为公司经理。建立此影片公司的宗旨是为促进国人对本国艺术、文明及当前社会和政治情况的了解。泰戈尔本人将在该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中担任角色。本公司将得到阿伯尼达·纳特等艺术家的协助。设在芒果街17号的贸易辛迪加是该公司的代理,有关事宜可向他们咨询。
“本国新影片公司”成立后,1932年拍摄了泰戈尔的《拜神的舞女》,演员是泰戈尔本人和国际大学学生。泰戈尔扮演乌巴里,他的表演十分成功。此片很快在加尔各答上映。在导演萨蒂吉特·拉伊拍摄的纪录片《泰戈尔》中,对此次的电影拍摄有所描述。实际上这并不是泰戈尔首次上银幕,据尼丁·巴苏记述,1917年的一天晚上,在“乌大阳”庭院内上演泰戈尔的歌舞节目,诗人亲自参加舞蹈表演。他要求我将演出拍摄下来,按照舞蹈场面一个接一个地拍。我照办了。事后,诗人观看此片,对拍摄效果表示满意。
1932年,一座新型的电影院在加尔各答建成。12月19日,泰戈尔应邀参加电影院的落成典礼。诗人为影院欣然命名——“美之声”。为此,诗人后来专门写了一首诗《永恒的美之旋律》。
1935年,“本国新影片公司”导演伯国特迈尔·波罗亚要将泰戈尔的歌舞节目片《拜神的舞女》改编成故事片,作曲家、泰戈尔的朋友库马尔将导演的编导意图讲给诗人听,诗人说剧中的主人公是在寻找解放的道路,于是导演依照泰戈尔的意思将片名定为《解放》。库马尔将泰戈尔的诗《白日尽头是梦乡》作为影片插曲。泰戈尔还建议将自己最喜欢的歌《今日五彩缤纷》也作为影片插曲。
1936年3月5日,泰戈尔写信给莫斯科全俄电影协会杂志编辑柏克斯:“《苏联电影》第一期我已收到,正以极大兴趣阅读着。我可以断言,它在本大学(国际大学)图书馆定会吸引很多读者,我将把它送去给学生们阅读。”以后,泰戈尔在国际大学开始收集苏联、英国等外国优秀电影杂志。
1939年,泰戈尔出访俄国,在那里他观看了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至今它被认为是电影艺术的经典作品)。爱森斯坦的妻子在回忆录中写道:“看着看着,诗人激动起来,一再握紧拳头。诗人说他十分感动。”泰戈尔多次出访外国,在轮船上,他最愉快的消遣就是看电影。一次从意大利回国,他在轮船上写道:“这次有幸在船上看了电影,它主要的特点是速度快,人物、事件一个接一个地飞快出现。今天电影已成为老少着迷的东西。”
泰戈尔为电影的魅力折服,他深知如此吸引他的艺术一定也同样吸引众多的别人。1937年2月21日,在琼顿城举行的孟加拉文学讨论会上,诗人建议道:“长篇大论的讲演不会有人爱听,不会吸引很多的人,最好同时放映电影。比如,阿里巴巴……。”
20世纪30年代末,泰戈尔与一些电影导演发生矛盾,对他们不满意,指责他们在不理解他的作品的情况下拍摄的东西歪曲了他的意思。他曾致函桑迪·迪布·高士:
我对你有两点意见:
(一)你若拍片不尽责,那就意味着对我本人及这个阿斯罗姆(圣坛)的不尊重。
(二)你那里存有我的歌集,原原本本去传播这些歌曲是你的义务。我是你的父辈,望你切记我的话。
泰戈尔
1941.1.21
既要拍摄泰戈尔的作品,又要不使他失望,为此,新影片公司经理迪南特罗纳特便请他亲自出任导演。泰戈尔欣然接受了这个请求。但是,导演电影,泰戈尔是个门外汉,他要摄影机在一个角落上一动不动,要求演员像演话剧般表演。出于对他的敬畏,没有人敢对他指手画脚。几天下来,工作的吃力加之摄影棚内的强光和炎热使他烦躁了,他要看看拍片的效果,放片时他惊讶地说:“这是我干的?不!我再也不拍了!”人们对诗人拍的片子均不满意,但没有人大叫大嚷。这次实践使泰戈尔更深刻地认识到电影完全是另一门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这次泰戈尔亲自导演电影,影片公司专门在拍摄场地旁边修建了一个圆形小屋作为他的休息室,屋旁有个水池,环境十分优雅。在这里,泰戈尔与制片工作人员讨论拍片问题。现在此屋作为文物留着。
随着泰戈尔与电影艺术接触的增多,他对这门艺术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刻,进而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他是印度第一个对电影艺术的真谛做出评估的人。
1929年,泰戈尔在写给穆拉里·巴杜里的信中阐述了他对电影的观点,他写道:“……就像国家宪法有其特点一样,各种艺术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到现在还未出现我们所期望的电影艺术,电影至今未能摆脱文学的束缚,其原因是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凭借自己的才能使电影摆脱对文学的依附性。……创作电影很难,与诗、画、音乐的创作相比,电影不仅需要艺术创作力,还需要大量资金。……电影的主要东西是景物的流,不是靠语言的帮助,而是通过其自身的语言——流动的画面,将其艺术魅力及伟大性表现出来。正如音乐的美是通过调子的流动表现出来一样。……除了缺乏天才的电影创作者、缺乏财力外,电影不能得到良好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那些不为获取精神享受,只图沉湎于刺激的观众……”在电影事业发展初期,伟大的泰戈尔就发现了电影艺术的灵魂,精辟指出了它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这封信被视为历史性珍贵文件,是印度电影史上第一个理论性文件。
除了对电影艺术本身的论述外,泰戈尔还指出了阻碍印度电影向纵深发展的另一个问题——观众的鉴赏水平问题。至今,电影观众鉴赏水平问题仍是印度电影工作者棘手的问题,它影响了印度电影质量的提高。大量的印度电影是迎合大众口味的冗长的,模式化的歌舞爱情片,这类影片缺乏打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1990年为例,虽然印度电影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948部),而创票房收入仅为1260百万法郎:而美国产量居第二位(358部),票房收入却高达28122百万法郎,约为印度的30倍,且拥有全世界10亿观众。
在孟加拉,从电影制作初期的无声影片时代起,电影制作者就从当地取材。当时拍摄的主要是以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为题材的影片。后来又拍摄了当地以社会风貌为题材的影片,如《单相思》《农民的女儿》等。大文豪泰戈尔的作品当然更成为影片选材的重要来源。他的长、短篇小说、话剧、歌舞剧等,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不止一次地被搬上银幕,据统计,仅在孟加拉无声片时代就有6部,有声片时代则有40多部。(参见附表)
泰戈尔对电影艺术的深刻见解和论述对印度,特别是孟加拉电影工作者,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代印度及世界著名电影导演萨蒂吉特·拉伊在电影艺术创作的许多方面都体现了泰戈尔的思想。人们一致认为,他的个性及许多方面都在真正意义上与泰戈尔的主张一脉相承,是泰戈尔思想的遵循者。
1961年,为庆祝泰戈尔诞辰100周年,萨蒂吉特·拉伊首次将泰戈尔的作品拍成电影,头一部是由泰戈尔的三个短篇改编的《三个女儿》。拉伊不是照搬故事内容,而是在文学故事的基础上精练、加工,使三个短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城市知识分子怀着美好的心愿到农村,由于不适应当地生活,无力排遣各种困难和误解而最终走掉的故事。影片中人物少,对话少,大场面少,拍摄难度大。但拉伊想尽办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在影片中增加了几个原作中没有的配角,使故事开头和结尾都十分感人。影片忠实地反映了泰戈尔的哲学思想:世界是广大的,人类显得很渺小与孤立,而当人正确把握了人与人的关系后便体现出了自身存在的价值。由于拉伊的创造性工作,它成了一个故事性很强的中短片。同时,影片在语言、动作、音乐三方面都下了工夫,所以它的艺术效果极佳,被视为印度拍摄泰戈尔作品影片的里程碑。
在泰戈尔的艺术思想和哲学思想影响下,印度出现了一批电影艺术家,其中有利地·卡多克、木里那·森、布提戴伯·达斯古布德等人,他们都是本世纪中期孟加拉优秀的电影导演。从拉伊的文章《忆奥莫尔·普达加尔吉》中可知,年轻的拉伊就是在国际大学图书馆的电影杂志上首次读到关于电影的正式讨论性文章的。人们认为,不仅在他编导的取材于泰戈尔作品的影片中,而且在他导演的其他影片中,也体现出了泰戈尔的艺术与哲学思想。
萨蒂吉特·拉伊成功地拍摄了很多取材于泰戈尔作品的影片,它们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强烈的感染力,受到人们的公认和赞赏。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于1960年拍摄的纪录片《泰戈尔》,这是一部最为感人的传世之作。这部纪录片只有55分钟,可它使泰戈尔栩栩如生,光辉四射。至今它仍被认为是印度最优秀的纪录片之一。在短短的时间里要把伟大的泰戈尔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是非常困难的,影片没有把泰戈尔描绘成一位超凡的理想主义者,一个神,而是一位人世间的、备受世间苦难折磨的、为人类文明担忧的人,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影片采用了一些历史真实镜头,如阿姆利则惨案发生后,当其他政治家还在犹疑之际,诗人勇敢地挺身而出,愤怒地发表抗议讲演的镜头。影片最后的镜头是诗人浑身沾满灰尘,痛苦地捧起泥土向世界顶礼膜拜。凡看过影片的人无不为之深深感动。
本世纪中期,以泰戈尔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不仅有孟加拉语的,也有其他地方语言的,如:印地语、马拉亚拉姆语等。其中以印地语片最多。(见附表)
泰戈尔的文学作品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也备受人们的青睐。这也是泰戈尔创作的歌曲之所以受到广大群众喜爱、传唱如此之广泛的缘由之一。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泰戈尔在他生前和身后,都与印度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印度电影发展初期,由于他的关心和亲身参与,电影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他的引人入胜的长短篇小说被拍成电影,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现在在印度,每当泰戈尔的纪念日,在表演他的戏剧、歌舞的同时一定放映以他的作品为脚本的电影;在举行泰戈尔的学术讨论会时,很多学者发表关于他在电影方面业绩的论著。印度人民永远感谢泰戈尔对印度电影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附表:以泰戈尔文学作品为脚本拍摄的电影电视统计数字
(1986年12月印度西孟加拉邦政府举行庆祝泰戈尔诞辰125周年纪念大会公布)
原载《南亚研究》1992年04期
崔岩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
上一篇:泰戈尔与中国人
下一篇:泰戈尔与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