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少年好学,知识渊博,诗、赋、文非常出色。少年时接受儒家用世思想,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但由于政治黑暗,门阀制度排挤,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成为后世正直文人的人生目标。41岁时毅然解职归田隐居。在归田后的20年中,同劳动人民有了广泛接触,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思想感情发生很大变化,为创作田园诗提供了重要条件。
陶渊明流传下来的诗歌大约有一百二十余首,还有散文、辞赋多篇。其中田园诗是陶诗的重要部分,内容描写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淳朴的风俗人情。这些田园诗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逸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他追求诗歌语言朴素明洁,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为古典诗歌开辟了田园诗的新境地。同时,还写了一些咏怀、咏史的篇章,通过对自己一生经历中的种种感受、体验和对历史的缅怀,寄托社会理想,对黑暗现实具有批判意义。与田园诗相比较,这类诗更富于政治性和现实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题解】此为《饮酒》组诗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酒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作者一生最喜欢的一是美酒,一是菊花,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体现。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年,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陶渊明一百二十多首诗歌每一首都非常出色。可以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至唐才登上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等。唯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顶峰。唐代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宋代像范成大、杨万里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注释】1.《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题咏。2.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3.日夕:近黄昏的时候。4.末二句:《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串译】生活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够如此,只要心在闹市之外,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夕阳中山气氤氲,景色美好,飞鸟也结着伴而归还。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真义,欲要辨明,却忘记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赏读提示】诗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既然“在人境”,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问:“问君何能尔?”下面自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不经意间抬头看南山,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眼帘。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就索然无存。下面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里的自然景观早晨和晚上同样好,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在大自然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率真的意境中,作者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界。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界,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辨已忘言”了。这首诗好就好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而然。
《饮酒》大致可视为五言范式、唐五言的先声。结构和节奏不复杂,诵读时基本上是“两·三”式,但个中仍需添加些许变化和调整,似可安排某些句子作“两·一·两”式。若将“两·三”式一贯到底,听来就过于格式化、过于僵板了。
【推荐名句】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上一篇:《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原文、注释与赏析
下一篇:陶渊明《乞食》题解、句解、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