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贫士(其一)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题解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屡遭灾祸,生活变得越来越困窘,“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常常没有饭吃,冬天寒冷的夜晚没有被子盖,邻居和妻子都埋怨他。他在给儿子的一封书信中说“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惘惘”。“二仲”是古代两位隐居的贤人求仲和季仲;“莱妇”是老莱子的妻子,她支持老莱子隐居不仕。当一个人饥寒交迫而且孤立无援时,尤其渴望寻求一种支持的力量。陶渊明将他的精神寄托在对遥古的怀想之中,以古代那些“固穷守节”的高士、贫士为楷模激励自己。这是他写《咏贫士》组诗的缘由。
咏贫士(其一) 诗意图 汪国新 绘
《咏贫士》组诗共七首,这是其中第一首。一、二首为七首之纲,第一首写自己高洁孤独,抱穷归隐;第二首叙自己贫困萧索之状和不平的怀抱;以下五首分咏几位贫士及其知音。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并不孤独,他是归属于这一群人的,在他们那里找到了精神上的理解与安慰。
【句解】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万物都有所依靠,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无依无傍,在黄昏暮色中,慢慢地飘向那沉沉不可知的远方。诗人不禁感慨系之: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它剩下的光影?言外之意是恐怕不能再见了。“暧暧”,昏暗的样子。这四句在与“万族”的对比中写出了“孤云”的形象。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早晨的霞光拨开了隔夜的浓雾,百鸟欢唱,在霞光云天中翻飞,结着伴儿飞出林中。而独独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不贪求捕食,很晚才从林子里飞出去,未等天黑就又飞了回来。
这四句在与“众鸟”的对比中,又写出了“孤鸟”的形象。表面看,这好像是离开前四句的内容跳出去了,其实,“朝霞”、“宿雾”仍是从云的意象承袭下来的。诗歌的意脉从“万族”到“孤云”,从“孤云”到“众鸟”,又从“众鸟”到那只“孤鸟”,使得孤云、孤鸟和贫士三个表面不同而品质相近的意象集中到了一起,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发力量。
云和鸟都是陶诗中常见的形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翩翩飞鸟,息我庭柯”(《停云》)、“暮作归云宅,朝为飞鸟堂”(《拟古》),这些都与归隐有关,都表现出一种恬淡之趣。然而这首诗中的云、鸟形象有了很大变化,虽然孤云、独鸟仍喻隐者,但是“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的孤云,在昏昧的色调中,已传出一种来日无多的哀音;虽然仍是归鸟,但“迟迟”二字也显示出一种倦乏迟暮之态。《归去来兮辞》中写“倦飞”,那是一种解脱的快感。这里的倦,却颇有一种不堪重荷的真正的疲倦之意。从这两个诗歌意象的变化,可以见出诗人不复初隐居时的欢快,心境已变得沉重悲慨。由此也可以确定,此诗为归隐日久、垂老贫病时所作。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由孤云、孤鸟很自然地引发对人生历程的反思。诗人坚守的生活道路,本是经过几次反复,最终量力而行的。他也自知,这种生活免不了饥与寒的困苦。既然这样,旧友零落、世无知音,在贫困中终此一生,也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何所悲”是自慰之词,正可见出诗人的满怀悲慨。
评解
这首诗利用品质相近的孤云、孤鸟和贫士形象,形成章法上的连贯。叶嘉莹认为此诗手法与晚唐温庭筠的一首词《菩萨蛮》有相似之处。温庭筠说:“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小山”指屏风。但他不直接说“屏风”而说“小山”,因为他取的是山与屏风共有的重叠曲折的美丽形象,并不是具体的屏风。接下来的“鬓云”和“香腮雪”也是如此,不说“乌云般的鬓发”或“雪一般的香腮”,而说“鬓发的乌云”、“香腮上的白雪”。云、雪、山都不是室内的东西而是天地间大自然的景象,这种品质上的相近,使得几个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关联的形象在章法和精神上连贯起来,并且与现实拉开了一段审美距离,给读者留下想像余地。这种写法,在形象的跳跃之中保持着感发的连贯性。
陶渊明这首诗从景象而观,由昏至晨,是顺写;从思绪而观,由垂老而反思中年,是回顾。二者相向而行,却因情景相生而丝毫不见针脚之痕,遂在顺和中见出宛转情思。这正是萧统说陶渊明“辞兴婉惬”的注脚。
上一篇:陶渊明《咏荆轲》题解、句解、赏析
下一篇: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题解、句解、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