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农[1]
【原文】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智巧既萌,资待靡因[2]。谁其赡之[3]?实赖哲人。
哲人伊何[4]?时惟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植。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5],八政始食[6]。
熙熙[7]令德,猗猗[8]原陆[9]。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10]。
气节易过,和泽[11]难久。冀缺携俪[12],沮溺结耦[13]。相[14]彼贤达[15],犹勤垄亩。矧伊众庶[16],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檐石[17]不储,饥寒交至。顾余俦列,能不怀愧?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18]。董[19]乐琴书,田园弗履。若能超然,投迹高轨[20]。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注释】
[1]劝农:劝勉农耕。
[2]厥初:初始。出自《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实维姜嫄。”资:本义钱财。《周易·旅》:“怀其资。”《韩非子·说疑》:“资之以币帛。”作动词用,转义为:资给,给济。待:需要,需求。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不待告。”注:“须也。”
[3]其:语气助词。赡,供给,使充裕。如《晋书·羊祜传》:“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
[4]伊何:惟何。《楚辞·天问》:“其罪伊何?”王逸注:“其罪惟何乎?”
[5]周典:指《尚书》。
[6]八政:《尚书·周书·洪范》记载“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八政始食,八政以食为始。
[7]熙熙:出自《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熙熙,和乐的样子。
[8]猗(yī)猗,形容物品的华美。
[9]原陆,高且平的土地。
[10]与“舜既躬耕,禹亦稼穑(sè)”相同,互文,农夫桑妇勤于劳作。宵兴:天未亮时便已起身。野宿:深夜寄宿于田野间。
[11]和泽,气候温润。
[12]俪:夫妇。此处代指妻子。丈夫在田中劳作,妻子为丈夫送饭,夫妻配合默契。
[13]沮溺结耦(ǒu):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一起耕种。
[14]相,看。
[15]贤达:此指冀缺、长沮、桀溺等勤于劳作之先民。
[16]矧(shěn):何况。庶:众民。全句:更何况这些普通的百姓。
[17]檐(dàn):通“(dàn)”,量词。全句:连一石粮食都不储备。
[18]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这里指孔子耽于道德而忽视农耕。《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19]董:董仲舒。
[20]高轨,高尚道路。
【译文】
遥远上古的时候,当初的先民,他们能逍遥自足而无他求,从而保持朴素淳真。但心机一旦起来,欲望就多了,从自然中获取的就远远不够了。谁将让他们富足?这确实要仰仗贤人。贤人有哪些呢?是周人的始祖后稷。如何使得人们富足?确切地讲是播种与种植。舜帝也亲力耕种,大禹也播种与收获。遥远如《尚书》那般,其中“八政”也以食为起始。和美的德行,丰盛的土壤,花朵与树木在上面茂盛地生长,和煦的清风吹拂过那片原野。在贤人的感召之下,士女们也纷纷竞相耕种。采桑的妇女天未亮时便已起身,农夫深夜寄宿于田野间,他们在贤人的感召之下也勤于劳作。耕种的节气很容易过去,温润的气候也难于长久。冀缺带着他的妻子一起种植,而长沮和桀溺也一同劳作。看那些贤人,还在忙着田中的事情。而那些平民百姓,却拖着大襟,拱着手,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人民的生活在于勤劳,勤劳才不会缺衣少食。如果耽于享乐而不思进取,一年到头指望什么?连很少的粮食都没有储存,饥馑与寒冷接踵而至。看看我同伴的人,我怎么能不心生愧疚?孔子乐于求道而忽视农耕,所以鄙夷他的弟子樊须。董仲舒沉浸在弹琴与阅读上,没有踏进田园一步。如果能超越对于物质的需求,投足于孔子和董仲舒之流的高尚道路,虽不事稼穑,敢不整理衣襟,称赞德行的美好吗?
【赏析】
这首诗作于作者二十九岁时(一说三十九岁),其时作者任祭酒。本诗用典颇多颇深,庄重而典雅,说教意味有些浓烈,有明显的教化与引导的作用。
第一章的前六句内涵接近于老庄,借引了《老子》的典故,言上古之时百姓的朴素生活。这里的“哲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相反地他们是入世并有领导能力的,这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二章。
第二章就讲到周人的先祖后稷,后稷是尊称,后,即帝王,稷,即谷物,他的原名是姬弃。后稷善农事,在尧舜时期曾为执掌农业的官员。接下来讲到舜禹等贤明君主的作为:“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这里采用了互文的手法,舜和禹躬耕稼穑,一方面是为先民们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身的饮食需求。然后又讲到离作者年代差不多远的《尚书》,其中的八条原则中,吃饭是第一的。“远若周典,八政始食”,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中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见那时的贤人,就是善于种庄稼的人。
第三章中,作者交代了和美的场景,写古代士女竞相耕作,时代清明,农人安然自逸。“熙熙令德”开头,用了“兴”的手法,隐含了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美景须有美德与之相和,也须有美好的民众与其相配。
第四段写古代贤达之人尚且躬耕,众人庶士更当勤于耕种,以保自安。前两句交代了种植时节的珍贵易逝。后六句作者对比了贤人与平民的区别。这与第一章构成呼应。
第五章颇有意味,谈耕作的重要性。总结了上文。接着作者做出预言:“檐石不储,饥寒交至。顾余俦列,能不怀愧?”
最后一章的前四句举了两个圣人——孔子、董仲舒——的例子,他们专心学业,不事农耕,都对于稼穑之事不屑一顾。诗人借此从反面强调要重视农耕,借以批评那些既不劳作又不进德修业的人。这一段尤其是后面四句,可以视作全篇的升华。回顾开头,可见作者渴望脱离物质与思绪的羁绊,所以后来选择寄情山水。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诗人日后归隐田园任性自然的伏笔。
全诗环环相扣,强调农耕对生计的重要意义,即便舜禹那样的贤君,贤达的隐士,都躬耕自保,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呢?然劝农躬耕是其一意。诗人于劝农耕作中呈现出的“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的上古气象,“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的淳朴民风,是其真正仰慕的对象。诗人写景观物,情致高远,无不体现出旷远的性情,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农本思想。
上一篇:陶渊明《停云并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陶渊明《命子》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