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柴桑
【原文】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1]。良辰入奇怀,挈[2]杖还西庐。荒涂[3]无归人,时时见废墟。茅茨[4]已就治,新畴[5]复应畲[6]。谷风[7]转凄薄,春醪解饥劬[8]。弱女[9]虽非男,慰情良胜无。栖栖[10]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耕织称[11]其用,过此奚所须?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12]。
【注释】
[1]索居:离群索居,此处意为不与亲旧相通。
[2]挈(qiè):提起。
[3]荒涂:荒凉的道路。
[4]茅茨(cí):茅屋。
[5]新畴:新田。
[6]畲(yú):开垦过三年之旧田。
[7]谷风:来自山谷之强风。《尔雅》:“东风谓之谷风。”
[8]劬(qú):劳。《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9]弱女:代薄酒。嵇含《南方草木状》云:“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下文中“男”代指醇酒,两者相对。
[10]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诗经·小雅·六月》:“六月栖栖,戎车既饬。”
[11]称(chèn):满足。
[12]翳(yì)如:消失。
【译文】
很久之前你就约我在庐山隐居,我为什么踌躇不前呢?只是因为亲友放不下,一直不肯离开他们而独自生活。把良辰美景纳入胸怀,提起拐杖我返回西边的茅庐。沿途荒凉没有回来之人,时时能看见废墟所在。茅屋已经修葺好了,还有新的田垄需要开垦。谷中的东风变得寒冷微弱,而春天的酒能消除饥劳。薄酒虽比不上醇酒,总算可以使我的心情得到慰藉。世间的事使人栖栖不安,我已和它们随时间的流逝而疏远。我现在很满足于男耕女织的生活,超过这些的物质生活不是我所需要的。人生百年又能得到什么?身体和名声终将遁入空无。
【赏析】
根据诗的内容,作者住在“西庐”,即公元410年前后。作者写本诗的目的是婉拒进一步的归隐,即遁入空门。不过在陶渊明而言,可能这是另一种出仕。《莲社高贤传》云:“(慧)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去”。在本诗中,陶渊明给出了“攒眉而去”理由。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很久之前你就约我在庐山隐居,我为什么踌躇不前呢?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紧接着交代了原因,“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作者在那个乱世里,有着文人乃至“士”的担当,这一切情怀都有悖于佛法的清静。“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诗人的生活是悠闲缓慢自在自由的。这与下文的“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形成呼应。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以小写大,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常见的场景。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缠身的俗务,在诗人心中比皈依佛门更为重要。同时“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表面是写景,但结合上文的“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可能陶渊明当时有重要私事在身,不便言明;结合“春醪解饥劬”,可能有别的朋友伸出援手。事实如何,殊不可考。也可能这四句仅仅是诗意地写事写景。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陶渊明集笺注》关于这首诗中“弱女”的注释:“喻酒之醨薄,饥则濡枯肠,寒则若挟纩(kuàng),曲尽贫士嗜酒之常态。”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是完全合理的,这是全诗隐晦而双关的意境的一个佐证。否则完全可以写“薄酒非纯酿,慰情良胜无”。“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世间的事使人栖栖不安,我已和它们随时间的流逝而疏远。作者用“栖栖”代指不安的状态,与“栖栖”音近的“戚戚”或“凄凄”表达了相同的意思。然而,不管过去多么地艰难,都已经“岁月共相疏”。作者和那些琐事,那段苦涩的记忆渐行渐远。在笔者看来,“岁月共相疏”应该是本诗中最有诗意最有深度甚至是最洒脱的一句,暗合了作者道家或禅宗一面的思想,同时也委婉地否定了念佛成就的净土宗。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作者可能认为男耕女织是最为朴素和自然的,所以“过此奚所须”。结尾处他感叹道,“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人生百年又能得到什么?身体和名声终将遁入空无。
上一篇:陶渊明《命子》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陶渊明《和胡西曹示顾贼曹》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