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2-03-29 11:32:03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原文】

其一

行行[1]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2],再喜见友于[3]。鼓棹[4]路崎曲,指景[5]限西隅。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凯风负我心,戢枻[6]守穷湖。高莽[7]眇无界,夏木独森疏。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馀。延目[8]识南岭[9],空叹将焉如!

其二

自古叹行役[10],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11]难与期。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久游恋所生[12],如何淹在兹!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13]有几?纵心复何疑。

【注释】:

[1]行行:言路途遥远。《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温颜:犹言父母之颜。渊明少年丧父,故特指母亲之容颜。

[3]友于:代指兄弟。《尚书·周书·君陈》:“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兹东郊,敬哉!……’”

[4]棹(zhào):桨。鼓棹:振动船桨以行舟。

[5]景:太阳。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6]戢(jí):收敛。枻(yì):短桨。戢楪:收敛起短桨。

[7]莽:草。

[8]延目:远眺。

[9]南岭:庐山。

[10]行役: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诗经·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11]巽(xùn)坎:巽,风。坎,水。巽坎难与期,犹言风波不定。

[12]所生:生身父母,这里特指母亲。《诗经·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13]讵,表反问语气。

【译文】

其一

归途漫漫,怀着悲伤的心情羁行不止,计算时日盼望回归故土。首先为犹能侍奉慈母而感到欣慰,再则很高兴能见上兄弟一面。路途艰难,我行舟水上,眼看着日落西山。难道说江山不险峻?而游子为前程正在奔忙。南风和我的心愿不一样,收起船桨,我被困于湖边。一望无际的草丛高大而广袤,夏天的树木挺拔而枝繁叶茂。谁说羁旅之舟离家遥不可及?近看不过百余里地。但是,放眼远眺见到庐山,却空叹难于到达它。

其二

关于羁旅在外的感受,自古的文人都有所喟叹,而如今我亲身经历,方才知晓它的艰难。山河川流是多么地广阔,却同时暗含了不测风云与旦夕祸福。滔天的巨浪震天响,而长风悠悠,没有止息。游宦日久,思念故土,为什么淹留在这里!默想着家中园林,世俗的官场亦当辞别。生命中的壮年能有多久?放纵心境与情怀,我毫不犹豫。

【赏析】

这组诗作于公元400年,其时作者三十六岁,在桓玄手下办事。桓温的屠戮与政变,都是作者所深恶痛绝的。作者曾在刘裕成功地平定桓玄之乱后写下《荣木》,歌颂刘裕。因此这两首诗不仅可以视作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样也反映了作者在桓玄手下办事,并不愉快。

首先就是一句:“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这让笔者想到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另外,“行行”二字兼有的欣慨两方面的因素,有些弘一法师“悲欣交集”的意味。欣,自然是欣慰自己得以回归故土,悲,则有“近乡情更怯”的意味在里面。但是,“计日望旧居”而非“近乡情更怯”,这一句无疑强化了“欣”的意味。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首先为犹能侍奉慈母而感到欣慰,再则很高兴能见上兄弟一面。作者在这首有着哀怨意味的诗中,写下了仅有的令人读之神清气爽的句子。其中“友于”这一个有仪式感的语汇引自庄重典雅的《尚书》,可以见得兄弟亲人在他心中的分量。事实上,这里的“友于”不仅指作者的亲人,也指他的朋友,如前文提到的殷景仁、颜延之等。事实上,似乎陶渊明的晚年的经济来源,很大程度上就是老朋友颜延之馈赠的两万钱。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笔者忽而想到当代诗人周梦蝶的诗——“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无尽上。无尽在,无尽在我刹那生灭的悲喜上”(《摆渡船上》)。水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心情是相应的。那时的水在陶渊明的眼里,无疑是沉重的。所以“指景限西隅”。

继而作者笔锋一转,写道:“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当时的东晋王朝已日益衰微,有报国之志的陶渊明空有一腔热血,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依然晦暗不明。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这里的“凯风”或许指的是桓玄及其门阀势力,因为桓玄的势力主要在江左,江左隶属南方。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诗人只得“戢楪守穷湖”了。所以,“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奈何“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谁说羁旅之舟离家遥不可及?近看不过百余里地。但是,放眼远眺见到庐山,却空叹难于到达它。难于到达的不仅是庐山,还有心愿,抱负。笔者读到此处,心情很沉重。那时的诗人,一定很绝望吧?如后来的陈子昂,不是没有才能,也不是没有抱负,可就是没有机会建功立业,只能看着时光耗尽一切,白白地经历世间风霜,却一事无成!

在笔者看来,除了抱负与生计之外,阻碍陶渊明的山水之路的还有孟子舍生取义式的信念。这和抱负不尽相同。抱负是个人的,而舍生取义乃至救万民于倒悬是属于天下的大事业。陶渊明无意成为那样的人物,却有心辅佐那样的人物,比如曾做过关系到东晋安危的淝水之战的总指挥的谢安,可惜他在作者二十多岁时去世了。这是为什么陶渊明在《时运》中感喟“黄唐莫逮,慨独在余”的原因。

如果说第一首诗是对所处环境的不满、对亲情友情的留恋的话,第二首诗则不存在这些情绪。

第二首诗开篇“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感叹羁旅的不易。

“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山川河流暗含了不测风云与旦夕祸福。在易经中,巽指风,坎指水。作者进一步深化了羁旅之思,在下文中指出了行役的隐患:“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滔天的巨浪震天响,而长风悠悠,没有止息。

实际上以上四句一语双关。从下文来看,作者的确倦于羁旅,而心怀故土。同时这何尝不是作者在桓玄幕府供职时战战兢兢又委屈绝望的感受呢?作者后来就在《归鸟》中表达了更为消极的的感喟:“矰缴奚施,已卷安劳。”矰缴之箭已经派不上用场了,鸟儿都已疲倦,栖息于树林了。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这里的“人间”指的是官场,或江湖,乃至红尘。今人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一道理古今概同,特别适用于陶渊明。他厌恶官场式的江湖,却事事羁于江湖。且不说他很不赞同的桓玄,就是他一度奉为救世主的刘裕,后来也使他心生反感。因为这些人的作为日益与陶渊明的期望背道而驰,他怎么不失望乃至绝望呢?

在结尾处陶渊明写道:“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笔者认为陶渊明终于决心远离江湖,远离官场。或者说,在心里远离世俗的种种羁绊。如前所述,这体现了陶渊明很彻底的隐士情怀,以及隐含的为此所付出的代价。

这一组诗从羁旅之思写到亲情,再一语双关并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山水风光,最后表达了隐逸的志向。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陶渊明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