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二首
【原文】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1]。闻多素心人[2],乐与数[3]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4]。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5]谈在昔[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7],无为忽去兹[8]。衣食当须纪[9],力耕不吾欺。
【注释】
[1]卜其宅:化用《左传》:“非宅是卜,惟邻是卜。”
[2]素心人:心地纯良之人。
[3]数(shuò):屡次,引申作每一个。
[4]从兹役:移居,即搬家。
[5]抗言:高言。
[6]在昔:出自《诗经·商颂·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7]将不胜:很有用。“理胜”是魏晋常用语,相当于“道理很有用”。
[8]无为忽去兹:切勿轻易忽略这一道理。
[9]纪:打理。
【译文】
其一
我从前想住到南村来,并非为了好的宅子。听说这里有很多心地纯良的人,我乐意和他们度过每个早晨与夜晚。几年以前我就有这个想法,今天才付诸行动。简陋的茅棚何须宽广?只要足够摆放床铺就行了。邻居经常来到我这里,他们高谈阔论从古到今。有奇妙的文章大家一起欣赏,碰到不懂的地方大家共同钻研。
其二
春秋多是爽朗的天气,我经常到高处,和友人一起创作新的诗篇。经过彼此门前打声招呼,如果有酒大家斟酌共饮。做完农事我们各自归去,闲暇时相互思念。思念时我们披上衣服出门,谈笑风生我们不会厌烦。以下的道理很有用,切勿轻易将其忽略:穿衣吃饭需要自己经营,努力耕种一定会收获许多粮食。
【赏析】
本诗作于哪一年,为什么写的,有诸多版本,笔者基本认同两点:第一,本诗作于公元411年前后,作者已归隐田园;第二,陶渊明搬家,不是因为“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而是由于浔阳旧宅失火被毁。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卜宅,实际上是有典故的。《左传》转引俗话:“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和今天所谓的“千金择房,万金择邻”意思大致相同。陶渊明搬家实属无奈之举,幸好,这里有很多心地纯良之人,诗人乐意和他们朝夕相伴。有资料表明,这些人中有颜延之、庞通和殷景仁等晋宋之际的文学大家,明白了这一点,为理解下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做了准备。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有良朋为邻,当然向往。旧宅焚毁,让搬家成为必须。“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简陋的茅棚何须宽广?只要足够摆放床铺就行了。因为“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有颜延之、庞通和殷景仁这些名士邻居经常造访,谈古论今。“在昔”二字引用自《诗经·商颂·那》,根据《诗经原始》,这一篇是《商颂》之首,很庄严,是歌颂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的。所以不难想象,他们所讨论的,确实应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奇妙的文章大家一起欣赏,碰到不懂的地方大家共同钻研。这种浓浓的学术氛围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何况是在兵连祸结的晋朝!这两句充满正能量,成为所有文人向往的生活。
第二首诗有很多生活乐趣,较第一首明快。开首令人耳目一新,“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这里“春秋”指的是两个季节,给读者一种高远而不失清新的感觉。“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经过彼此的门前打声招呼,如果有酒大家斟酌共饮。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忙归忙,但是已经相濡以沫式地记挂彼此。“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思念之际我们披上衣服互相拜访,无论说什么我们都不会厌烦。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以下这种道理很有用,切勿轻易将其忽略:穿衣吃饭需要自己经营,努力耕种一定会收获许多粮食。联想我们对陶渊明的了解,哪怕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戴”,他依然是“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之前他出仕,固然是想一展抱负,但也有资料表明,也与陶渊明不善于种庄稼有关——当年他的叔父陶夔(kuí)也以他不善稼穑为由,劝他出仕。但是,即使出仕对于他来说可以生存得更好,不过可能一个人的禀赋是天生的,后天种种试图改变,几乎都是徒劳的。如先贤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后世苏轼的“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当现实与初心产生严重冲突时,所有真正的文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后者。
上一篇:陶渊明《祭程氏妹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下一篇:陶渊明《答庞参军并序》原文、注释、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