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其五)》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10-02 10:46:37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他的籍贯有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和太原两说。自幼家境贫寒,靠农耕以自足,开元十五年(727)方得以进士及第。起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博学,超绝群伦,调汜水尉,后获罪被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北归,于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并结识李白,后离京返长安任江宁丞。后因被谤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中,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忌才将其杀害。其七绝诗尤为出色,于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后人推崇,被冠以“七绝圣手”之称号,更得“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美誉。

从军行(其五)

【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

①吐谷浑:古部落名,唐代曾长期入侵西北地区,此处指敌军首领。

【译文】

大漠中狂风怒吼,尘沙顿起,天色黯淡。一支队伍半卷着红旗出了营门,向敌营进军。此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北的夜战中生擒敌首,取得大胜。

【鉴赏】

这是王昌龄《从军行》系列诗中的第五首。本诗不是通过正面描写,而是通过细节,从侧面展开描写表现戍边战士获悉夜战胜利的消息后的欣喜,彰显了唐代军事力量的强大,歌颂了精兵强将奋勇杀敌的逼人气势,同时又给人想象的空间,不愧为边塞诗的力作。

前两句写边境环境的糟糕及后方部队的支援。“大漠风尘日色昏”并非指天色已晚,而是指滚滚风沙遮盖了天日,指出了军事条件的不利。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均为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于青海东部和河西走廊形成一个大收缩口,风力强劲,狂风一起便是黄沙蔽日。因而“大漠风尘”后紧接“日色昏”,边疆之状况得以充分显现。“红旗半卷出辕门”写出后方支援之快、气氛之压抑。支援部队半卷红旗,挺出辕门,快步行进,一场近身肉搏战已是一触即发。

后方支援尚未到达,前方夜战得胜的消息便已传来,生擒敌首是何等的大快人心,令人振奋。情节急转直下却又合情合理,“已”字道尽了全军上下的欣喜之情。

不同于其他诗对战争的表述,全诗没有对战场搏杀的惨烈描述,仅仅从侧面勾勒便好似让人有亲临战场之感,又有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的写作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王昌龄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