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塞下曲(其二)》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10-02 10:47:57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他的籍贯有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和太原两说。自幼家境贫寒,靠农耕以自足,开元十五年(727)方得以进士及第。起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博学,超绝群伦,调汜水尉,后获罪被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北归,于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并结识李白,后离京返长安任江宁丞。后因被谤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中,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忌才将其杀害。其七绝诗尤为出色,于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后人推崇,被冠以“七绝圣手”之称号,更得“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美誉。

塞下曲(其二)

【原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 日未没,黯黯 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平沙:大沙漠。

②黯黯:同“暗暗”。

③临洮:在今甘肃定西市西部,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秦长城西起点,因临洮水而得名。

【译文】

饮完战马度过秋天的江水,江水冰冷寒风似尖利钢刀。无边沙漠天边残日还未落,昏暗中隐约地能看见临洮。想起昔日长城脚下鏖战急,都说将士们当年的斗志高。从古到今这里是黄沙弥漫,战士的白骨在蒿草中乱抛。

【鉴赏】

这是一首以长城附近边疆为背景所作的乐府诗。通过追忆开元二年(714)唐将薛讷大破吐蕃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悲烈严酷,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

诗的前四句勾画了一幅晚秋塞外落日沙漠的苍凉景致。饮完战马后急匆匆地横渡秋水奔赴遥远边疆,即使水寒风厉。广袤的沙地隐隐露出没有完全消失的夕阳,蒙蒙暮色中依稀可见临洮。

诗的后四句追溯以往长城发生的战事,展现了战后的惨烈景象。长城在古代是军事要地,频发战争,军兵誓死保卫。古往今来,长城内外荒草丛生,列列白骨在滚滚黄沙中依然清晰可见。

全诗弥漫着凄凉的气氛,用精简的语言却将战争的凄惨和严酷展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对人民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极具穿透力。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王昌龄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