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 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科举制度是极富神圣与神秘色彩的文化现象,寒微之士通过科举考试有可能一跃而登富贵。但是寒窗苦读的学子千千万万,进士及第光耀门楣的却是凤毛麟角,于是科举制度神圣的光环之外,又不可避免地被罩上一层神秘的外衣。
黯淡的烛光之下,綦毋潜手捧诗书,意冷心灰。他是抱着极大的信心来长安赶考的。饱览群书,又以善着文赋诗而闻名乡里,给他的科举考试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文化准备。而命运却偏偏不垂青于他,寒窗苦读的报偿竟是落第还乡,一身潦倒。求取功名成为泡影,面对翻皱了的《论语》《春秋》,綦毋潜懊恼万分。
他想到了介子推。这位曾经伴随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并割下股肉啖于重耳的臣子,在回国受封的宴会上,竟然未得到丝毫的赏赐,万念俱灰之中,他偕母亲跑到了绵山,打算以隐士的身份度过自己的余生。后来重耳得知,派人到山中去寻介子推,介子推不出,寻者放火焚山,希望他走出;不料想介子推竟“抱木而燔死”。于是,中原就出现了“禁火三日”的寒食风俗。綦毋潜不是介子推,但不被理解不被重用的心境却是相同的:冰冷的寒食熄灭科举的热情与沮丧。綦毋潜在被焚化的介子推的骨殖上,寻找着心灵的慰藉。
弃学归隐的念头一袭上心头,众多的隐士便纷至沓来。不食周粟,匿于首阳山下的伯夷叔齐用枯黄的薇叶招摇着他们的信条。彼时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已是大势所趋,偏偏这两个商朝老臣能抱定一个首阳山,在荒烟蔓草间寻得一种清静和无为。这是否也是一种摆脱无知音之困的方式?綦毋潜迁想对应着自己科举不第的遭遇,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据说,在綦毋潜回乡之时,有许多文朋诗友都赠诗与他,其中不乏勉励之词,而綦毋潜本人也确实不负众望,于开元十四年(726)考中进士,圆了众多学子孜孜以求的梦想。但是,綦毋潜最终还是走上了弃官归隐之路,他心灵的最后归宿,是江东山林里的一间木屋。
上一篇:王 维《渭川田家》赏析
下一篇:王维《辋川集》诗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