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枫桥夜泊》原文|注释|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安史之乱爆发,张继避居江南,至德年间(756—758)他在会稽、吴郡一带。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西阊门外十里枫桥镇。此诗大约作于至德年间或其后不久。诗题一作《夜泊松江》、《夜泊枫江》。
②对愁眠:愁对江枫渔火而不能入眠。
③姑苏:苏州别称,因城西南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本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此而改名。或谓“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可备一说。
赏析
这首《枫桥夜泊》,是用最诗意的语言、意境和最新鲜的感受写了客愁这个已经无新意的主题。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普通的景物是如何变成诗意的境界的这个问题。与李白《望庐山瀑布》所描写的庐山景色不同,那确实是令人心醉的美景,而枫桥的景色,其实不过就是最普通的江南水乡的景色,如果没有张继的这首诗,也许它会毫不起眼。那么,张继是如何让普通的景色变成了诗的意境呢?关键是枫桥、江枫、寒山寺、夜半钟声等意象和意象群的形成。
枫桥,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让人联想到秋天火红的枫叶,因为“月落乌啼霜满天”不正是写秋天的景色吗?也让人联想到“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以及“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是文字的妙处,它留给读者的想象力远比现实的画面广阔得多。更何况,在当时作者的眼中,其实也许并没有见到一片枫叶。因为“枫桥”本不叫枫桥,它只是一座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大运河在此通过,这里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车在此交会,由于常有水匪倭寇进犯,每到夜里航道就要封锁起来,此桥便因此得名为“封桥”,后来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改名“枫桥”。诗里“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江枫”,也并不是指江上的枫叶或桥上的枫叶。有两种解释,一种指江上的桥,一种指寒山寺旁的两座桥江村桥和封桥。从画面感来说,江南水乡的石桥,江上渔火点点,清霜满天,乌鸦啼鸣,确乎已经是很有诗意的了,但作者增添了“枫”这个意象,并导引我们联想起关于“枫”上积淀的内涵,就更增添了诗意了。我们常常说唐诗是典雅的,这正是典雅的一种体现。至于寒山寺,据说它因著名僧人寒山而得名,而“寒山”二字正契合诗歌清寒凄冷的意境,正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桃花”正契合这首诗所表现的热烈的友情。
“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的钟声,现在是非常有名了,当然也是因为张继这首诗。据说每到年底,都有众多的中外游客来听钟声,特别是日本的多家旅行社,总要组织“元旦听钟声访华团”,多达数千人。他们在除夕之夜盘坐在寒山寺钟楼的广场上,一边背诵着张继的这首诗,一边聆听着一百零八下的钟声,以求在新的一年里带来平安和好运。这是把诗意和祈福结合起来了,不过在张继写诗的当时,他是并没有祈福的意思的,听到夜半的钟声,只是暗示着诗人辗转难眠,这钟声是呼应着第一句的“乌啼”声,在凄清的画面上更增添了孤寂之感而已。
宋代的欧阳修曾经对“夜半钟声”表示质疑,其著名的《六一诗话》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原因是“三更不是打钟时”。但后来遭到很多人的反驳,他们纷纷列举出《南史》以及白居易等人的诗,来证明佛寺的确夜半打钟。其实这是无须去证明的。欧阳修虽然也是优秀的诗人,但他因为同时是著名的学者,有时候就免不了有学者过于严谨、喜欢考证的毛病,我们只要想想这首诗如果没有了夜半钟声将减少多少诗意就知道,张继的这个夜半钟声是写实也好、想象也好,用得是多么恰当。正如严羽所说,“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歌重要的是诗情,而不是道理,这夜半钟声写出了多少悠远的韵味和作者诗意的客愁啊!
上一篇:张 继《枫桥夜泊》赏析
下一篇:张继《枫桥夜泊》的写作背景、表达了什么情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