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干《水调歌头·追和》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08-30 15:19:59

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祖籍长乐(今属福建永泰)。坚决拥护李纲,为主战派官员,后来李纲被黜,张元干亦受牵连,降职南归。金人南渡后,他坚决抗金,誓不投降。胡铨因为上书主战而被罢,他作词送行,激怒了秦桧,被除去官职,落于狱中。善诗词,早年多婉丽清秀之作,靖康之变后,词风转为慷慨悲壮,激昂雄浑,多写故国之思。著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

水调歌头·追和

【原文】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 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粘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 。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注释】

①追和:词人以前曾经作过一首《水调歌头·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现在重游太湖,再赋此调,称作追和。

②元龙:即陈登,东汉末人,慷慨有气节。

③瓦鸣沟:雨水流在瓦沟中所发出的声音。

【译文】

我举手投足间好似当年自诩“钓鳌客”的李白,如今隐居起来又好比当年的“东陵瓜”召平。再次来到吴县,正值三伏天,而太湖上已经秋意浓浓。耳畔的时局消息如秋风吹动掀起的阵阵波涛,那些建功立业的诸事都飘忽在身外,去从哪里射杀胡贼呢?独独辜负了男子汉的伟大抱负。我怅然遥望那些被金人占领的地区,心生忧愁。

我魂牵梦绕的总是中原故土,老泪纵横,泪水洒满江南大地。独自寄宿在百尺高楼,我豪气冲天,如三国陈登具有江河大海一般的雄风。头发稀疏,两鬓如霜。清凉的秋夜里下了一场大雨,欣喜地听着雨水流在瓦沟中所发出的声音。就让这壮心与雨水一起汇入百川,终归大海吧!

【鉴赏】

这首词是词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前后所作,当时他已经六十多岁,鬓发斑白,可仍旧心怀故国,渴望收复河山。这首词慷慨激昂,可见词人豪情不减当年。

上片是词人对自己心境的交代,为了凸显自己豪迈不羁的情怀和心中的抑郁无奈,他勾勒出一个“笑傲江湖”的侠客形象。开篇两句,词人以“钓鳌客”、“种瓜侯”自比,写自己壮志难酬。词人当初曾经和李纲一起抗金,一心报国,可朝廷的懦弱使他报国无门,最后沦落“江湖”。刚刚还豪情满怀,转瞬之间又罢官退隐,这两者之间,蕴藏着词人多少苦楚。“重来”二句,写词人两次乘船游览太湖之间的遭际。“耳畔”三句,直言国事,感慨自己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于是又自然引出“孤负”二句。这一片以罢官退隐起始,以报国无路结束,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下片写词人登高远眺之感,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挥老泪,遍南州”,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词人心中之痛。“元龙”二句,以三国时期的陈登自比,可谓豪气干云。“短发”三句写自己身体老迈,两鬓如霜,可豪情仍在,清秋之夜,听到暴雨落于屋顶,顺着瓦沟响流不止,自己心中便亢奋不已。这里“喜”字用得尤妙,把词人当时心潮澎湃的情状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见词人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最后两句,写自己虽然老迈,但老当益壮,犹有凌云之志,愿以一身朽骨付与故国的河山。“百川流”与“盆倾一雨”,意境贯穿,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水调歌头》是张元干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爱国词的先驱之作,在词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品诗文网
导航:品诗文网 > 诗集 > 张元干 > 当前页
更多阅读
猜你喜欢
最新阅读
文章荟萃
精选专题

诗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