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莫干山
(一九五五年)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题解】
这首诗与五律《看山》写于同年同期,皆为毛泽东在杭州之作。莫干山,浙北天目山之一脉。这一山脉,在春秋时期,正当吴越两国之界,而隶属于吴。吴王阖闾(公子光)听伍员(伍子胥)计,借专诸之力,刺杀吴王僚,坐上王座。他是个雄心勃勃的人,要南胜越,西胜楚,北胜齐,做东方大国之君。当他听说欧冶子为越王铸了五把名剑(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时,他坐不住了,命人传唤吴国工匠干将,速为我铸出天下最利之剑。
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
可惜,金属熔化后形成沦漪,难以铸剑,其妻莫邪问其缘由,干将也不知,只言,当年随师学艺,金铁不销,其师夫妇俱入炉中,方造出好剑。莫邪闻言,剪下自己头发、指甲投入炉中,又命三百童男童女鼓橐装炭,金铁乃濡,双剑始成,一名“干将”,一名“莫邪”。干将将雌剑莫邪献于吴王,自留雄剑干将。
因为干将、莫邪铸剑山中,故山以人名,称“莫干山”。山不高,但林泉优美,为避暑胜地。
【注释】
[七人房]指诗人所乘汽车,能容七人,故称。
[四十八盘]指莫干山盘山公路。
[钱塘]又作“钱唐”,指今杭州。
【品评】
毛泽东游莫干山,是否要探寻当年吴王剑气?是否要追索干将、莫邪遗踪?是否要在这天下第一剑问世的风水宝地采一束精诚之气,锻造共和国的倚天之剑?
不知也,难知也,伟人胸怀如谜。
读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丝留恋、一丝遗憾者何?请看诗句。
诗题“莫干山”,与《看山》不同,这诗专写一山,写山,不从“入山”落笔,偏从“出山”润毫,此乃构思之巧。“翻身复进七人房”,以“房”喻“车”别出心裁。“回首峰峦入莽苍”,为全诗“诗眼”所在。所谓“诗眼”,即“回首”二字。游山结束,登车“出山”,不回首一境界,回首另一境界也明。“回首”所包容的情韵至少有恋恋不舍、游兴未尽、憧憬再游、回味绵绵诸成分。山不动车动,人不动心动,一“回首”,“留恋”出矣,“遗憾”现矣。
用“峰峦莽苍”印象性描述莫干美景,文省约而意含蓄。“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这两句诗,字面未留“莫干”之名,但仍为游山笔墨。“已到”钱塘,心中还是“四十八盘”,此谓“放不下”的兴致!
四句小诗,贵在短而有曲,短而有味。以“曲”为例,可谓句句有“曲折”。第一句,由看山转入出山,一“曲”也;第二句,已出山,又回首看山,二“曲”也;第三句,四十八盘,盘盘有曲,三“曲”也;第四句,已到钱塘,还在想山,四“曲”也。曲折之势,皆为强化对莫干山的留恋。
俗语有:“山不转水转。”仿拟此语,我说:“山不行人行。”山是固定因素,人是变动因素,在所有的游山活动中,都是人去朝拜山。这首诗屡屡提到人(诗人)的“动”(“翻身”、“进”、“回首”、“走过”、“到”),而莫干山的“峰峦”,虽融入“莽苍”之记忆,但却永远挺立在那个固定的经纬上。细细品读,能否发现一丝深幽的人生无奈?
上一篇:《七绝·五云山》毛主席诗词赏析
下一篇:《七绝·观潮》毛主席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