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观潮
(一九五七年九月)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题解】
诗题“观潮”,指杭州观钱江潮。
钱塘江潮最猛在农历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此为“中秋潮”也。1957年,农历丁酉(鸡)年。此年闰八月,即可过两次中秋节,可观两次潮。毛泽东所观为前八月潮,抑后八月潮呢?看其诗题下注时为“1957年9月”,为前八月潮无疑。
据项伟《毛泽东海宁观潮小记》(见《周末报》载),1957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十八日),毛泽东从杭州来到著名的观潮胜地——浙江海宁盐官镇观潮。因逢传统观潮节,故毛泽东一行选择了镇郊七星庙观潮地。当日11时许,毛泽东一行乘三辆车来到七星庙,在海塘上临时搭起的小帐篷里候潮。毛泽东双目凝视大潮,微笑拍手,众人随之拍手。大潮过后,毛泽东一边坐在椅子上休息,一边向随行人员讲解潮汐生发之理。他说:“南宋的时候,钱江潮可直达杭州,那时我们可以站在吴山上观看。现在钱江喇叭口因为泥沙堆积变小了,所以就跑到海宁来观潮了。”毛泽东观潮前后在海宁逗留两个小时。
【注释】
[钓鱼台]指富春江钓台。东汉严光隐居处。参见《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注。
[“铁马”句]或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化出。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钱江潮起,有人以“十万军声”形容之。
【品评】
毛泽东观潮有感而为诗。潮自为潮,人人所见皆同,因潮生感,人人之感皆异。故欣赏《观潮》,以触摸诗人真情实感为上。
这首诗,写了两种“潮”。
一、二句,“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写江潮。正面切入画面,用夸张笔法为之。“千里”,言其来也远;“滚滚”,状声威也大;“雪花”,谓浪涛也高。诗人观潮,在海宁;诗写“钓鱼台”,用放大法。从海宁至钓鱼台,仅300公里;海宁向东至潮头起处,大约百公里。二者相加,距“千里”尚遥,而诗人以“千里”状之,极言潮来也远、潮势也猛,有一泻千里之势。
三、四句,“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诗人转写“人潮”也明,但他故意模糊“人潮”与“江潮”界限,将“铁马”句构思为两解皆通、两解皆活。“杀敌回”既人势,亦潮势。而在“江潮”与“人潮”的连接点上,分明又激越起诗人的“心潮”。
诗中有一“赞”字,此字前有一“纷”字。可见赞叹江潮者为观潮者群体。毛泽东“观潮”时,也“赞”潮了。在他的掌声中,已有礼赞、欢迎之意。眩然之间,面对江潮汹涌,他是否当成“铁马”健儿加以欢迎了呢?果真如此,末句的“赞”语,又是毛泽东个人的独特感受。
上一篇:《七绝·莫干山》毛主席诗词赏析
下一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